•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信息披露
  • 7:特别报道
  • 8:时事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专版
  • 12:专版
  • 13:专版
  • 14:专版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市 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产业·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权信息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观点·评论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2009 7 28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7版:热点·博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7版:热点·博客
    机构论市
    机构滞后效应导致A股强势
    四川成渝爆炒与博傻
    3500点将迎来大震荡
    多空对决
    市场仍呈强势格局
    适当调整,步伐才会稳健
    大盘涨升脉络清晰
    恒指升穿20000大关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机构滞后效应导致A股强势
    2009年07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姜韧
      ⊙姜韧

      

      上证综指重返3000点腰部位置之后,就A股的未来走势,龚方雄秉持坚决看多的观点:“A股3000点以上是牛市的开始,3000点以下的反弹仅是对过去非理性下跌的修正。预计年内沪指高点将在3500-3600点,而假以时日,重返6000点也不是问题。”年初当上证综指仍徘徊在2000点价值低谷之际,龚方雄同样的看多观点却并不为市场所认可,机构呼应者寥寥,即便看多观点得到了市场的验证,也有人怀疑龚方雄会不会通过有关渠道“买”了情报?因为当时人们天天沉浸在“直击华尔街”的阴霾气氛中,投行分析师和基金经理更是被悲观的经济数据压抑得彻夜难眠,根本没心情去车市、楼市或家电卖场逛逛。而现在A股重返3000点估值高腰,龚方雄的看多观点就类似“超男”选秀节目,股指越涨人气越高,机构看多声渐渐从独唱到小组唱再至大合唱,因为现在能够支撑A股上涨的基本面利好因素越来越多,二季度国内经济数据显示经济已企稳回升,而美国经济也有望在三季度确认见底,外围市场道指重返9000点、恒指重返20000点,经济复苏和内外流动性夹击令A股易涨难跌,但殊不知A股的估值洼地已被填平,上证综指估值突破30倍市盈率就可谓估值高腰,目前A股强势难改拜后知后觉的投资者资金推动所赐,但是先知先觉的龚方雄现在看多也留了台阶,上证综指重返6000点是遥指,年内高点仅比现在略高。

      作为专业投资者,机构投资者为何会屡屡出现投资判断的滞后现象?这在彼得林奇的投资经验中可以获得答案,作为科班出身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却最终成为逆向思维的行业异类,在大学期间,除非是必修课,否则数学或会计这些进入商业社会所必需的基础课彼得林奇一概不会选修,他喜欢的是偏哲学类的文科,例如:逻辑学、认识论、形而上学等,他认为学习历史和哲学比学习统计学能够更好地为股票投资做好准备,因为华尔街的分析师和基金经理都具有相同的知识背景,这容易令华尔街特有的不合逻辑性形成机构“羊群效应”。

      彼得林奇的观点既适用于股指趋势也适用于股票选择,以股指趋势为例:去年岁末当政策面拐点形成之际,仍对悲观经济数据喋喋不休者忽略了两个关键的经济因素:一是国内庞大的人口基数,令中国经济具有其他国家和地区所不具备的内需拉动空间;二是政府庞大的财政和外汇资金储备,令中国经济的“救市”政策更具成功胜算。而数据往往具有滞后性,稳健的机构投资者需要等待数据能够确认经济复苏拐点时才敢于大胆入市,这就导致年初机构集体看空,年度上证综指波动上限设在2500点,当上证综指站上2800点之后,却开始出现机构集体“空翻多”的现象,当上证综指跨越3000点之后,更出现看高股指你追我赶的现象,因为经济数据越来越好,而在通缩周期货币政策不会出现拐点,在此背景下,机构很容易会形成看多的“羊群效应”,令处于估值高腰区的牛市第三阶段涨幅比估值洼地区的第一和第二阶段涨幅显得更为强劲。

      在股票选择过程中,机构投资者也同样会产生“羊群效应”,彼得林奇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对于专业投资者而言,能赚大钱固然是好事,但更为重要的是万一你投资失败时你也不会落得个悲惨下场,华尔街有条潜规则,如果你购买IBM的股票而使客户资金遭受损失,那么你永远不会因此而丢掉你的饭碗。”在彼得林奇的案例中随波逐流比特立独行更容易保住饭碗,例如:如果你买了股市“大众情人”类型的IBM股票而套牢,你的客户和老板骂的是:“该死的IBM公司。”但如果你买的是冷门股票而套牢,他们骂的是:“该死的你。”作为美国基金业的翘楚,彼得林奇针砭出了基金业的潜规则:“那些只关心饭碗是否安全的投资组合经理人根本不会去关心冷门股,当沃尔玛股价只有4美元时这些专业投资者并不会购买,当沃尔玛成为热门大公司后,这时那些专业投资者才会购买,而此时股价已经上涨到了每股40美元。”这就不难解释为何在某些热门股中会出现股价越高扎堆的机构投资者反而越多的现象,而彼得林奇一贯坚持的却是“规避热门行业的热门股”,随波逐流者难跑赢股指,少数胜者往往是逆向思维者,不仅美国基金业翘楚彼得林奇是如此,现在A股中最成功的基金经理人王亚伟其实复制的就是彼得林奇的模式。

      有鉴于此,虽然近期A股强势难改,股指或许会迭创新高,但投资者更需要多增添一份谨慎,而在估值高腰区域仅对财务数据进行苦思冥想显然难觅价值投资的答案,选择低价冷门股建立备选股票池,从行业角度研究困境反转的机遇或从财务角度分析重组的概率,更能够获得投资的安全边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