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海外
  • 8:路演回放
  • A1:市 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板·创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行业风向标
  • B7:上证商学院
  • B8:地产投资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2009 7 29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上证商学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上证商学院
    原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越开放 越安全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管理哲学是管理学基础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管理哲学是管理学基础
    2009年07月2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对中国管理学的结构我曾经提出我个人的看法,叫作三个理论来源,三个层次,三个领域,还有三种模式。三个理论来源就是数学、经济学、心理学。三个层次就是技术管理,战略管理,结构管理。三个领域就是管理科学理论和方法,或者叫技术,工商管理,实际包括了非盈利机构管理在内的,第三就是宏观政策管理,三种模式就是经验管理模式、科学管理模式和文化管理模式。

      管理理论方面,现代管理一百多年发展还是很快的,从管理哲学角度来看,中国在古代,包括孙子兵法里面有很多管理哲学的东西,近一百多年管理理论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过程,最初的管理理论是非常集中在以数学为基础,特别是在上世纪40、50年代的发展,在决策上运用运筹学和运用各种数学工具决策,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各式各样的进一步的观点理论。所以上世纪40-60年代,管理科学几乎就等于运筹学的向导系统工程基本就是这样的观点。但是随着管理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觉得老是数学不能解决问题,管理与经济的结合就更加的密切。进一步的发展就觉得光是靠数学和经济学的发展还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因为管理工作80%、90%是做人的工作,所以必须要考虑人的因素,这个时候管理心理学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现在也叫作行为科学等等。所以我们要看这个管理理论的发展,它基本上是这样一个逻辑。而事实上我们要解决任何管理问题,都必须要把狭义的管理科学和经济学、行为科学等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解决好一个实际的管理问题。

      举这么一个例子,从海甸到天安门最短的路径是什么,运筹学有一个算法,可以算出,但是人们在置疑,这个最短路径是否是最经济的路径,不一定,因为最短路径可能会堵车,你的油耗会大,堵车时间花的长,虽然最短但不是最经济,要做到最经济就要考虑到这些因素。但是,即使通过信息技术——时时都有广播告诉你什么地方堵车,但是不同的司机选择路线还是不一样的,有经验的司机知道什么时候是暂时堵塞,什么地方是一塞车是好几个小时不通车的。这个例子就是要告诉大家最短路径的问题,要把运筹学、经济学、行为科学相结合。现在在解决管理科学问题上,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方面,我们探索不够的就是管理哲学,实际上,不管运筹学、经济学、行为科学也好,综合的解决管理问题确实是管理哲学的问题,管理哲学的问题就涉及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国外现代的管理哲学思想的结合。国外现代哲学的管理思想,也有很多,甚至也用了很多其他各方面的理论,比如,一种新的世界观。现在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复杂性科学,它是系统科学更高的发展阶段,它就是把数量分析,各种复杂的因素再加上人在其中参与的行为结合起来的问题。

      目前在管理科学重大理论上的突破还没有看到,基本都局限在管理科学技术,管理基础技术方面。

      我认为,管理科学很重要的就是支持决策,最终它的应用就是去支持各级各类的决策。这里面的基础技术,说起来会有很多,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预测技术、评价技术、优化技术。预测技术主要是看将来,我常说,预测从来是不准的,谁要说我的预测方法绝对准确那是吹牛,因为客观环境在不断地变化,客观环境非常复杂,再加上人们认识能力的差异所以不能做得很准,但是没有预测是万万不行的,没有预测没有方向,你连未来都不知道怎么预测,所以预测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管理技术。从预测技术的发展过程来看,从简单到复杂,最简单的就是什么指数平衡法,移动平均法、显线性回归等等很多方法,这些方法就是把自变量简化一个,在短期内可以得到比较好的结果,在更加复杂的情况下就很难得到。

      在更加复杂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如何利用过去所拥有的各种知识,最大限度从过去的知识里推断,在这个方面,就有数据挖掘、知识库中的数据发现等等这些技术。但是即使这些技术对于未来的预测还是不够的,因为未来的预测是取决于你考虑的变量有多少,你考虑的变量越多,可能你预测的精度会提高。但考虑的精度越高,你的预测难题就越大。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面,我们要研究的就是如何能够在考虑的因素的数目和预测难度上能够有一个合理的平衡。现在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说特别是计算机的发展,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像以前那么困难了,但是其中还是有很多问题不容易解决的,特别是你要想把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弄清楚是很不容易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如说你有两个自变量,你要预测未来一个因变量的结果,如果把这个预测当成一个黑箱,你可以对每个自变量的影响作出分析,但是两个自变量之间的交互影响是非常难的,就这么一个简单的例子都没有完全解决;另外,我们不能把未来看成是不变的,未来是变化的,环境是在变化的,系统本身是在变化的,你如何分阶段预测,在这些方面,我们有一些技术,但是这些技术都还不能很好解决问题。从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它叫作客观概率,但是在长期来说不容易测准。

      所以,往往我们提倡的是把专家的支持综合在里面,我们要考虑对未来主观的判决,甚至有的时候专家主观得出的数要比你算得还要准确,如何把定量的预测结果和专家经验的判断结果相结合,这也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钱学森也提出这个理论,我们把专家集中起来,大家做一个判决,然后把判决结果反馈给专家进行修改,进行几个轮回,意见逐步的集中最后得出一个结果,这是最简单的,现在有计算机,专家不同的判决我们可以上机计算,计算以后把结果反馈给大家。但是毕竟专家的知识面、信息规定不对称,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在预测技术解决的问题。

      管理技术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评价技术,评价技术实指就是评定一个系统,一个方案的质量,你要评定质量,首先,要确立评价的指标体系是什么,用哪些东西来衡量系统。第二个问题,每一项指标你用什么办法测定;第三个,测定结果如何表达;第四测定结果,身高表达可以用公分或者英尺来表达,这是最简单的例子。第四,测定结果的评价。最后一个最难,如何把评价各个指标的评价体系来综合评价,这个是最重要的,因为你可以说我有十项指标评出十个方案或者是十个人,这两个人在那个指标是高的,另外两个人是在这两个指标是高的,到底评谁,到时候怎么做,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设立一个权重,十项指标,第一项多少,第二项多少,然后全部一乘,里面有一个标准,你根据什么来测定权重,这里面也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权重法是有很大局限,权重本身即使是专家评判出来的也不一定准确,特别是指标特别多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往往叫系统识别法,当变量很多的时候,怎么办?把它作为一个多维空间,降维,最后来看谁第一,谁第二。

      第三个技术就是优化技术,优化技术的实质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怎么能得到最优的结果,最初的方法就是线性规划方法,线性规划方法还是有缺点的只能解单目标的问题。第二,它不能说所有都有解,在这个问题上,现在发展的理论也很多了,要解决这类问题,现在目标规划也是其中的一个方法。怎么能够做到多阶段、多目标、大系统,这是我们在优化问题上现在可以说还没有解决的一些问题,现在大家正在努力往这个方向做。(本文系根据作者在“2009年复旦管理学国际论坛”的演讲整理,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