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财经要闻
  • 4:焦点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 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路演回放
  • B4: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专版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2009 7 31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评论
    宏观微观传导不畅
    美国经济复苏步调大不一致
    指数化投资特别注重择时
    伯南克留任悬念
    隐藏着什么重大玄机
    “钱”途诱人,英国3000人竞争女巫
    经济发展愿景不能以危机之前作参照
    从产能过剩企业发股之争看市场制度缺失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宏观微观传导不畅美国经济复苏步调大不一致
    2009年07月3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陆志明
      ⊙陆志明

      

      失业率不断攀升、信用卡危机渐行渐近,微观层面的经济数据似乎走出了与宏观层面复苏截然不同的趋势。据国外相关媒体报道,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于7月27日在电视节目中表示,即便美国经济在未来几个月摆脱衰退,失业率也可能会维持高位;美国国内生产总值需要增长2.5%左右才能维持失业率不变,下半年美国经济很可能将恢复增长,但增长速度并不足以使失业率下降。

      而最近经济学家对即将于本周五公布的美国第二季度GDP增长数据预测也表明:萧条正在结束,但是美国经济增长尚无法在短期内实现正增长,第二季度经济增长折合成年率将收缩1.5%。虽然这已是连续第四个季度的经济收缩,但是相对于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第一季度来说,美国经济复苏并实现正增长在即。但在这样的宏观层面向好之下,微观层面殊为重要的就业数据却依然难见好转。今年6月公布的美国失业率数据高达9.5%,业已大幅高于警戒上限8%以上。而今年年初美国劳工部预计2009年年底达到10.5%的失业率并非全无可能。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就业率是微观经济主体复苏的最基础指标。尤其是对于美国这样以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国家,失业率节节攀升实际上意味着消费者信心的下调,而消费需求的不足不仅制约了工业生产需求的复苏,同时也意味着传统消费金融服务体系的潜在风险加剧。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在美国总额1.914万亿美元消费者债务中,约有14%将成为坏账。

      如果失业率不能得到有效控制,那么最为直接的冲击就是——已经造成美国银行业损失数十亿美元的信用卡与短期消费信贷危机会进一步扩大,甚至会对欧洲也造成相当大的冲击。根据IMF的预测数据,欧洲2.467万亿美元消费者债务中,将有7%无法收回,其中大部分将发生在英国——欧洲信用卡消费者最多的国家。一旦这些导致消费者损失与信心下滑的事件发生,将会对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的复苏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而造成宏观层面调控与微观层面复苏步调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是宏观微观经济之间的沟通渠道不畅。传统宏观经济调控并影响微观消费者行为的传导机制主要是个人消费信贷与企业扩张就业,即宏观层面上扩张性的货币与财政政策支持企业在萧条时期逆势扩张经营规模,提高就业水平,以提高消费者收入与信心,进而刺激消费,鼓励企业进一步提高产能,并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提升金融体系本已冻结的流动性,促进金融体系积极向企业与个人放贷,为提振消费者信心和资金实力提供助力。

      然而目前这两条沟通渠道均未显现出应有的作用,而宏观面上的复苏多数源自于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信贷增加与金融市场的提前复苏。实际产业部门的增产扩容与提升就业效应并未体现,而金融体系消弭个人消费信贷坏账,提振个人消费信心的作用也难觅其踪。

      为了抑制微观层面就业与消费信心继续下降带来的对经济复苏掣肘,美联储与奥巴马政府应对这两大渠道执行更多的干预与拯救措施。如对个人不良消费信贷的处理对策,尽量避免以往完全站在银行的角度处理危机,从微观个人的角度提供更多的担保与债务保护措施,这是避免信用卡危机爆发的有效手段;以往对企业的干预也主要是从企业经营存续本身考量,现在则应对企业的扩大再生产与提升就业添加更多关注。

      (作者系复旦大学金融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