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财经要闻
  • 4:焦点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 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路演回放
  • B4: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专版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2009 7 31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2版:财经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2版:财经要闻
    期货公司将引入分类监管 严重违规可“一票降级”
    千亿资金何以涌动香江
    期货市场将
    启用实名制开户
    防流动资金贷款被挪用 银监会发布相关办法征求意见
    券商提醒:开通创业板交易莫赶末班车
    (上接封一)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千亿资金何以涌动香江
    2009年07月3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郑晓舟
      香港股市和楼市持续走高,吸引更多的逐利资金入场。大量资金的涌入,说明联系汇率体系仍需优化

      □郑晓舟

      股市涨,楼市涨,千亿资金潮涌香江。

      香港金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至7月30日晚,香港银行体系的结余已经高达2200亿港元,而去年同期,香港银行的结余体系不过46亿港元。

      若是算上通过金管局发行外汇票据回笼的资金,单在7月份,至少有超过1000亿港元的资金流入香港。这也引发了香港金管局近期频频入市,在触及港汇的强方保证时,承接美元沽盘。

      在正常情况下,香港银行体系的结余大概在200亿-300亿港元。业内人士更指出,其实50亿-60亿的结余水平,就足以应付香港银行同业拆借需要的资金。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香港股市和楼市持续走高,吸引更多的逐利资金入场。与1997年、2005年不同的是,这次资金流的主力并非“热钱”。

      由于新兴市场,尤其是中国内地经济在金融危机后率先复苏,吸引了很多国际资金投资亚洲市场,港股和香港资产则成为他们的重要配置资产。只要中国经济复苏势头不变,这部分资金不会匆匆离港。

      不过,占其中大部分的,还应该是香港居民、企业和机构的海外资产回流。

      经过金融危机的洗涤,欧美金融机构“爆煲”,尤其是雷曼迷债事件之后,香港人对海外投资开始心存疑虑,有些后怕。另一方面,本地股市不断走高,楼市反弹接近历史高点,使得香港机构和居民认为相比海外,香港是个更值得投资的地方,因此很多投资者选择把海外资产收回到香港。

      历史上,香港也出现过银行体系结余的高水平,比如2005年。但是,与之前不同的是,这一次资金流入对股市的效应明显放大。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恒生指数不断攀升,已经越过20000点的心理关口,从3月份的低点算起,恒指已经反弹了七八成。而且近期多只新股发行,上市后通常达到50%-60%的涨幅,更吸引很多避险资金到港股市场。

      千亿资金涌动香港市场,在某种程度上说明,2005年优化后的联系汇率体系暂时失灵。

      2005年,香港金管局对联系汇率进行优化,承诺金管局会在港汇触及7.75港元兑1美元的强方保证时,从银行买入美元;当触及7.85港元的弱方保证时,会卖出美元,从而让强弱双向的兑换保证能以联系汇率7.80港元为中心点对称地运作。也就是说,只要美元利率维持在2%-3%左右(在危机发生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美联储基本上都维系在这一利率水平),加上联系汇率自动启动强弱双向保证,香港银行就有动力买入美元,卖出港元套利,从而降低银行的结余。

      而现时的市场情况是,美元和港元利率都接近于零,香港银行失去了买卖美元和港元套利的机会和动力,金管局只能单边操作,买入美元,不断向市场增加货币供应,其中回收流动性的唯一方法就是增发新的外汇票据。今年7月,金管局新发行外汇票据116.97亿,计划在8月份新增外汇票据406.92亿港元。但是相对于源源而来的美元沽盘,这些显然是杯水车薪,单是在最近5个交易日中,金管局承接的美元沽盘就达到367亿港元。

      千亿资金的涌入,反映出联系汇率再次优化的问题已很迫切,但业内对如何优化、何时优化等仍存在不同看法。相信金管局也在等待合适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