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 场
  • A2:基金
  • A3:信息披露
  • A4:信息披露
  • A5:期货·债券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板·创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7:上证商学院
  • B8:地产投资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2009 8 5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6版: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6版: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约束信用过度扩张稳定全球金融市场
    城市,
    靠什么保持持续增长
    信贷增量下降 结构趋于优化——2009年下半年货币信贷形势分析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城市,靠什么保持持续增长
    2009年08月0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亚夫
      ⊙亚夫

      

      今年上半年,上海的GDP同比增长5.6%,低于全国7.1%的平均水平,并创下了自1992年以来的最低纪录。对此,有分析人士表示惊讶。其实,上海这座城市,最近十几年发展很快。现在是起点高、基数大,又处在转型期,出现这样的增幅,并不奇怪。因为,任何经济体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有增长放缓的问题。一座城市也是如此,到中等发达阶段,也会有增长的烦恼。

      只是,对上海来说,有没有突破瓶颈的可能呢?这两天笔者正好在英国西部城市利物浦漫游,这是一座与上海建有姐妹关系的河口海岸型城市,跟上海有许多相似之处。从利物浦的发展历程看,一个城市就像一个生命体,有起起伏伏的生长周期。它在经济形态方面的演变过程,很值得品味,并资参考。

      说起利物浦,大家并不陌生,利物浦足球、披头士音乐,艺术双年展,在世界上都很有名。漫步在利物浦中心区,听上去,看上去,好像很文化、很休闲,这是一座文化都市吗?没错,较早前,利物浦市击败了许多欧洲名城,当选为“2008欧洲文化之都”。说老实话,在英国,利物浦并不算是一个风景特别漂亮的城市,但不知为何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遗产城市”。

      为什么?为什么利物浦会有如此“文化”?它一直是那么“文化”吗?非也。利物浦西临爱尔兰海,海对面是爱尔兰首府都柏林。一条默西河蜿蜒在城市西南,溯河而上是它的老对手足球名城曼彻斯特。与内陆型城市曼彻斯特相比,利物浦扼守河口海岸,与上海很相像。但在人口与规模上,就不能和上海比了,利物浦现有人口40多万,只是上海的五十分之一。但人少,能量却不小。

      从历史上看,利物浦一直是个港口贸易型城市。早年主要做欧洲与西印度群岛生意。十八世纪以贩卖黑奴出名,是英国乃至欧洲最大的奴隶市场,并由此发迹成为英国第二大都市。据介绍,十九世纪初,有40%的国际贸易通过利物浦的船坞,可见其吞吐之大。而工业革命时期,利物浦也引领潮流,修筑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客运铁路。一时间,利物浦的牛气显然比伦敦还足。

      利物浦在英国领风气上百年。直到二战前,还都是英国的面子,她的城市人口一度曾超过85万。但二战之火对利物浦影响很大,在市中心,仍有一座被炸毁的教堂残骸矗在那里,让人难以释怀。不过,相较于战争,对利物浦影响最大的不是炸弹,而是码头的衰退和传统制造业的急剧败落。在1970年代,利物浦人口严重外流,人走了,人气散了,整个城市面临严重的转型危机。

      今天,这种传统产业凋零的痕迹还依稀可见。从我入住的Beetham Tower朝默西河望去,除了少许客轮外,很少船只经过,更看不到货船的影子。难道为利物浦贡献了几百年利润的默西河就此偃息了?船坞业与传统制造业就此永远消失了?利物浦人不愧为利物浦人。在全球经济大变局的今天,他们对时代潮流的敏感意识没有变,求新求变的意识没变。

      正是在危机最严重的年代,他们开始了对整座城市的重塑,对那些留有利物浦人集体记忆的历史遗迹,从文化创意与休闲服务业的角度,进行了内涵型改造。现在,默西河左岸,曾经的老码头,成了利物浦的文化走廊。那些有几百年历史的老船坞、红砖房,虽然外貌没怎么变,但功能全变了,成了美术馆、博物馆、画廊,游客落脚的餐厅、咖啡馆,以及特色购物店。

      进入新世纪以来,利物浦更是加快了城市重塑的步伐。政府投入60亿英镑用于城市改造、更新基础设施、建立新社区,由此创造了超过14000个新就业岗位。而由获奖建筑师威尔金森爱(Wilkinson Eyre)设计的利物浦竞赛与会议中心(ACC Liverpool),以及可容纳10000多名观众聆听音乐会的利物浦回声体育馆,紧靠艾伯特码头,成为默西河岸改造计划的里程碑事件。

      在许多艺术家眼里,利物浦是个可以做点什么事的安静城市。按人口算,它本来就富有文化设施,现在这么大兴土木,想干什么?这些体量巨大的建筑群,没有大规模人流,没有经常性国际活动,是很难发挥功用的。看来,利物浦是另有所图了。这个城市虽小,但雄心很大。他们要招徕万方宾客的意图十分明显。是的,对利物浦来说,当年没有建国际机场,把这个优势让给了曼彻斯特,是一个痛。现在,他们不想再有遗憾了。

      利物浦是个有故事的城市。从它的演变看,正从传统的贸易与制造业向文化与现代服务业彻底转型。对上海来说,有什么启迪意义呢?上海也是一个有故事的城市,她的传统产业优势还在,还有可作为的地方,但新的突破方向在哪里?确实需要早做谋划。至于短时间内GDP有起落,这不算什么。关键是要找准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方向。这才是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