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股市连日下跌的原因是什么?说法不一,但都不约而同地说到货币政策的“微调”。其实,这只是一个导火线,股市连续上涨已显露疲态。8月3日,流通市值达到119705亿,微幅超过非流通市值,调整的内在需求就产生了。
我在6月底的《又见沪指三千点》一文中讲过,流通市值已超越2007年10月的顶峰,股市进入“冲浪”阶段。仅过了两个月,流通市值再升三万多亿,新股发行开闸了,大小非减持加速了,而资金的流入量却开始减速,股市的资金流动在此期间是资金流出大于资金流入。
和任何商品的价格波动一样,股票价格变动的内在机制也是供求,是资金的净流入或净流出,只是情绪面的波动会在短期内改变供求,基本面的变化会在长期内改变供求。在基本面和情绪面都没有发生变化的时候,资金面的变化就成为股市最敏感的神经。在央行的“微调”信号发出后,股市应声“跳水”。这正是当前股市的两大风险:一是政策基调改变,二是基金集体跳水。因为,这两大风险都和股市的资金面直接相关,而且防不胜防。
对股市的情绪面来说,货币政策的“微调”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市场化的“微调”主要是指央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央行的票据等准货币,微幅调整货币流通总额。今年3-5月,广义货币的供应量持续保持在25%以上,6月达到28.5%,结果是中国的广义货币流通量超过了美国,所以回笼部分超额发行的货币并适度降低货币发行速度,这是合情合理的。但此时不能有大动作,即不能改变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从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看,上半年7.1%的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货币推动政府投资——投资驱动经济增长,增长缓解就业压力。这时,如果货币政策突然“变调”,就好比釜底抽薪,会使前期的政策努力前功尽弃。
那么,货币政策“微调”的空间有多大呢?坦率地讲,中国货币政策的量化标准是模糊的。如果按照我的理解(参看7月27日的本栏文章),设定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不变,仅从广义货币增长速度看,央行的货币政策标准是:“从紧”时为10-15%;“稳健”时在15-20%;“宽松”时在20-25%;“扩张”时在25%以上。那么,6月的货币政策已经是扩张时期的标准了,因为1-2月的货币增长速度为18.8-20.5%,3-5月保持在25%以上,6月显然有些失控,货币增速高达28.5%。这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把货币增长速度“微调”回到20-25%之间,应可视为货币政策的“基调”不变。所以,在北京电视台财经频道的“点击年关键词”节目中,我把今年后5个月的关键词界定为三个数字:货币增速在20%以上,经济增长在8%以上,沪指在3000点以上。这三个数字是什么关系呢?简而言之,没有20-25%的货币增长速度就没有8%以上的经济增长,而“保8%”的经济增长目标若不能实现,股市的情绪面和资金面相继降温,股市将会陷入新一轮的调整,沪指3000点就会得而复失。而在货币增长与经济增长双双达标的条件下,股市将在沪指3000-3600之间盘整后蓄势上行,甚至还有小概率“冲浪”沪指4000点。
经济预测和股市预测都不可能“一语成箴”,在过去3年如此不靠谱的经济周期波动之时,最没有意义的预测就是“赌”单边:一味看空,或一味看多,且死不改悔。作为证券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我的专栏文章每年固定在年底和年中预测和修正一次,中间还会随机修正,绝不坚持错误。在过去这最不靠谱的3年内,我的预测有两次重大失误,有幸都在3个月内及时修正了。在我看来,大胆预测并及时修正,这才是股市预测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