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分布仍有向上层资本市场流动趋势。7月居民储蓄的减少,不可能是消费的突然上升所致,反映了储蓄活期化的现象。活期化的储蓄,变成了居民投资的保证金,流向了资本市场。储蓄活期化,导致了M1比M2更快的上升。7月份,M2和M1增速间的差距再次大幅收窄,M1增长开始接近M2。我们先前指出:中国此番流动性的增加,主要集中在信贷领域,中国流动性分布有囤积于信贷市场并将向上延伸的趋势。储蓄活期化,以及非金融性公司存款的不升反降,说明了中国流动性分布向上移动的趋势仍没发生改变。7月份的非金融性公司存款中,企业存款减少了450亿元。
——超储率下降导致信贷增速大幅回落。7月份新增贷款如市场预期快速回落,不仅大大低于6月新增规模,甚至低于去年同期水平。新增贷款下降,并非政策调控结果,而是金融机构自身放贷能力,因前期过分透支而衰竭的结果。从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情况看,当前金融机构的超储率降到了有记录(2001年)以来的最低点。我们在先前的报告中曾指出,超额准备下降,意味着金融机构放贷能力的下降。6月份贷款的非正常上升,反映了当前金融市场中流动性的高度充裕,资金充裕导致银行间市场资金利率倒挂,银行类金融机构自然要不顾一切地为资金寻找出路,在商业银行投资渠道狭窄情况下,银行放贷行为近乎疯狂。
——金融领域流动性充裕程度有所降低。2009年以来,金融领域尤其是商业银行系统的流动性充裕程度快速发展,银行利率甚至出现了“倒挂”现象。在银行间同期拆借市场上,7天同业拆借的利率2009年初迅速下降到1%左右的水平,低于商业银行同期通知存款1.35%的年利率水平。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增加贷款规模以改善当期经营状况的冲动是非常强烈的。但自进入6月份后,银行间资金充裕的情况有所改变,银行间市场利率上升;7月份后,银行间利差倒挂现象已基本解除。银行开始正视风险。——后续判断:全年信贷“坐九望十”。从金融机构放贷能力的角度,下半年贷款的增长基本上取决于基础货币的增长情况。由于我国货币投放主要通过外汇占款渠道进行,按每月100亿美元的新增规模测算,考虑到货币乘数效应,下半年平均每月3000亿新增贷款规模还是有可能的。这也是货币当局可以容忍的增速,如果热钱流入导致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则货币当局可能会再次上调准备金率,控制基础货币的投放,调控信贷投放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