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周来,沪深股市已连续多次出现单日跌幅超过4%的单边走势。沪综指从3478点跌至3104点,6个交易日跌去10%,跌幅不可谓不大,跌势不可谓不猛。在经济回稳基础还不牢固、各方仍需继续努力的关键时刻,沪深股市出现如此走势,其经济意义何在?后果如何?原因又在哪里?现在,说法很多,解释也很多,但很重要的一点,与资金面的未来动向有很大关系。
那么,资金面的未来动向如何?据刚刚公布的7月份金融数据,当月新增贷款3559亿元,比上月骤降76.7%,为近9个月来的最低,虽然7月份的新增贷款回落有季节性原因,但其降幅之大,还是超出了大多数市场人士的预料,并暗合了市场对未来资金面的担忧。大家知道,股市虽然变幻莫测,但其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总是和资金的流向与流量有关。现在,适度宽松的资金面还能不能持续?要不要维持?
在解析资金的动向之前,有必要先强调两点,一是股市对“抗危机、保增长”的影响。特别在当前情况下,股市的健康运行,对活跃民间投资与消费的作用,要远远胜过某些财政政策与措施;二是在目前整体经济还没有回升之前,充沛的流动性、宽松的资金面,依然是经济生活的润滑剂,对于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经济全局依然十分重要,决不能半途而废,导致前功尽弃。
要说今年股市对“抗危机、保增长”的复杂影响,现在,恐怕还没有太多人注意到这个话题。但从年初以来的情况看,股市的率先反弹与持续活跃,对恢复民众信心、促进居民消费、改善金融环境,乃至对整体经济的止跌回稳,却是起了非常正面的引导作用,其影响力不能不提。
去年9月,华尔街爆发金融危机。受其影响,中国经济很快进入下降通道。为防止经济陷入衰退深渊,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政策。10月28日,沪综指跌至1664点,经两个月的徘徊之后,沪深股市从今年1月起,领先于其它经济部门,一路持续反弹,至8月4日,沪综指已上涨至3478点,涨幅超过100%,成为全球回升最早、升幅最大的市场之一。
诚如深谙股市回暖对经济复苏有独到作用的格林斯潘所言,沪深股市的率先回升,极大地召回了市场人气,恢复了投资者信心,改善了投资者的资产与财务状况,并对家电、汽车等消费市场的再度回暖,起了十分重要的催化作用。同时也奇妙地改善了整个社会资金的配置状况。比如,从3月份起,居民存款持续呈活期化状态,储蓄搬家大潮再次出现,IPO再度重启,等等。这一切都是在经济尚未走出下降通道的背景下发生的,非比寻常。而这样的结果,都跟沪深股市本轮的回暖行情有关。
从沪综指6100多点,跌到1600多点,又回升至3400多点。近3年来,沪深股市是大起大落,到如今又回归至年均值附近。在不同阶段,行情的经济意义是不同的。而本轮行情异军突起,和一个重要因素有关,这就是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带来的巨量资金以及对充沛资金的想象。尽管从目前看到的各项新增贷款的落实情况看,大部分资金都投入了基础设施等行业,并未像有些分析人士预测的那样流入了股市,但还是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进入市场,从而活跃了整个经济。
也就是说,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下,由4万亿元刺激计划带来的新增贷款,不仅为经济生活注入了充足血液,同时也带来了更充沛、更活跃、更注重流动性的市场资金以及对资金的憧憬。这既是防止实体经济下滑的资金保障,也是本轮行情得以持续发展,并向纵深推进的重要依据所在。实事求是地讲,如果进一步细细分析前7个月的资金投向,绝大部分资金主要投入了由政府主导、大企业主持的大型公共工程和基础设施项目。小企业,特别是民间企业的资金状况仍很吃紧。
在这种情况下,在资金面的松紧对经济全局仍有决定性影响的情况下,在经济企稳的基础还不牢靠、实体经济还需要宽松的资金环境、资本市场还需要利用资金杠杆为经济复苏发挥独特作用的情况下;同时,从国际层面看,在包括发达经济体在内的各主要经济体,仍在执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情况下,如果过早地、不恰当地收缩流动性,让生产企业和投资市场过早地承受资金压力,很有可能会全面影响市场预期和公众信心,使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功败垂成。
由此来看,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适度宽松的资金面仍不宜半途而弃,宽松的资金环境还需要各方维护。惟有如此,才能保证今年“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重民生”的经济目标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