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国内财经
  • 8:海外财经
  • A1:市 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专版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2009 8 14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A5版:钱沿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5版:钱沿
    离场or追捧? “淡季不淡”困扰黄金投资者
    警惕地下炒金风险
    光大阳光资产配置计划
    再次开放申购
    东亚信托理财产品
    瞄准IPO重启
    丰泰保险
    推卓越医疗保障计划
    投资者对QDII避之不及
    上海工行
    首发积分自动兑换信用卡
    基金一对多开闸 私人银行“揽客”添新招
    存款搬家后股市仍应是下半年投资重点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基金一对多开闸 私人银行“揽客”添新招
    2009年08月1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金苹苹
      ⊙本报记者 金苹苹

      

      基金专户“一对多”业务即将正式开闸,随着其进入实质性操作的阶段日益临近,高端理财市场也更有看头。虽然在业务上有一定的竞争关系,但基金的“一对多”业务却为私人银行的理财业务注入了更多“股性”,高端投资者的投资渠道也日渐丰富起来。

      

      银行不惧基金“一对多”

      根据新颁布的准则,基金“一对多”业务未来将向两个以上客户募集资金,并由商业银行担任资产托管人所进行的证券投资活动,客户人数的上限是200人。而且与公募基金不同,“一对多”专户理财不会看业绩比较基准,而看绝对回报。此外,“一对多”业务的理财门槛为100万元,每年至多开放一次,开放期原则上不超过5个工作日。

      面对这项可能在未来与原来的高端业务存在竞争关系的“一对多”,各家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部门除了加紧联手私募,推出更多的PE产品和股权投资类产品外,却也没有市场想像中的紧张。

      “从私人银行的业务范围看,PE产品和股权投资类产品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私人银行更讲究从对客户进行资产配置的角度入手,来替他们打理财富。”招商银行私人银行中心(上海)副总经理张印君如此表示,这也就意味着目前大热的PE等产品,虽然受到一部分高端客户的追捧,却也仅是私人银行产品系列中的一个支系而已。

      此外,记者从某股份制商业银行私人银行负责人处了解到,作为基金公司销售的最重要渠道,银行目前在基金推出“一对多”业务时,占据了更多的优势。“作为基金的代销渠道之一,银行的客户资源相比基金公司自身的客户资源而言更有优势。银行因此与基金公司也有一定的协议,可以帮助其销售相关产品,提供一定的客户资料,却不能容忍基金公司直接将这些客户变成其直销的客户。”

      

      “一对多”成私人银行揽客新招

      然而,尽管银行目前拥有比基金公司更好的客户资源,但银行也不愿意放弃基金“一对多”业务给自己带来的盈利机会。据了解,很多私人银行已经整装待发,与部分基金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新业务一旦开展,便会向客户优先推荐。例如工行与工银瑞信、广发等基金公司,交行与交银施罗德、易方达等基金公司等,都已经有类似意向。基金“一对多”业务,某种程度上也成为私人银行“招揽”高端客户的主打产品之一。

      同时,面对基金“一对多”的竞争,各家私人银行也正在加紧研发更多的PE产品在未来发售。此前PE产品的发行大户招行、建行等银行的私人银行部门,据记者了解,年内仍将继续推出新的股权投资或PE类产品。

      “作为私人银行的热销品种之一,PE产品和股权类投资产品确实成为目前大部分私人银行重点开发的产品之一。”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研究员李要深分析道,但他同时指出“当前虽然市场上同类产品不少,而且基金的‘一对多’业务也马上开闸,但无论是私人银行、基金公司或者私募在推出的针对高端客户的类似产品,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的情况。”故而李要深预计,各金融机构发行的PE、股权投资类产品要真正做出特色且有所区别尚需时日。不过对于高端投资者而言,基金“一对多”业务的开展,无疑是让他们更多了一种投资的选择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