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新闻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海外财经
  • 7:信息披露
  • 8:广告
  • A1:市 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公司调查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权信息
  • B7:观点·评论
  • B8:人物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C65:信息披露
  • C66:信息披露
  • C67:信息披露
  • C68:信息披露
  • C69:信息披露
  • C70:信息披露
  • C71:信息披露
  • C72:信息披露
  • C73:信息披露
  • C74:信息披露
  • C75:信息披露
  • C76:信息披露
  • C77:信息披露
  • C78:信息披露
  • C79:信息披露
  • C80:信息披露
  • C81:信息披露
  • C82:信息披露
  • C83:信息披露
  • C84:信息披露
  • C85:信息披露
  • C86:信息披露
  • C87:信息披露
  • C88:信息披露
  • C89:信息披露
  • C90:信息披露
  • C91:信息披露
  • C92:信息披露
  • C93:信息披露
  • C94:信息披露
  • C95:信息披露
  • C96:信息披露
  •  
      2009 8 18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观点·评论
    一个声音统一对外
    博来“中国价格”
    让现代服务业成为撬动中国经济新支点
    津巴布韦一张公交票3万亿
    全年信贷很可能控制在10万亿以内
    完善法律法规
    把“热钱”危害降到最低
    我们该如何把反危机先机保持下去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我们该如何把反危机先机保持下去
    2009年08月1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李国旺
      如果积极的财政政策创造的物质财富在持续增长,如果统计指标所显示的仍然是通货紧缩,却以传统经济学理论来忧虑通货膨胀“预期”,不仅存在时间上的错位,更是为国际资本低位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已经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抢得了先机,但是,这种先机会否继续保证持续下去,就得看宏观经济政策是否会保持持续稳定。

      李国旺

      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在各国政府空前力度的救市政策下渐渐有平稳的迹象,从美国到欧洲,经济复苏信号一点点在闪现,而中国经济的表现相对强劲。有些聪明的人就开始按照常态下的经济理论来“预期”:通货膨胀可能会来了,他们因此建议要约束流动性。在这种预期的鼓噪下,市场出现了央行将紧缩流动性的传言,即使有关部门出面澄清,仍无济于事。由此,大家发现,市场出现了异象:没有真正的紧缩,但在流言的推动下,可能在一年后出现的通货膨胀提前于当下对市场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其实,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价值”不过是在政府政策取向、公司业绩、国内投资者认知和国际投资者等多种判断的力量博弈下,不断从不平衡到平衡的产物。当前,在国际经济复苏还仅仅刚露出一点苗头,中国经济复苏的基础还很不稳固的时候,若是想通过通胀预期的舆论折腾影响政策取向,结果恐怕会毁掉从上年底开始的政策创新所创造的业绩,客观上将打击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市场信心,不管这种观点的出发点如何,实际效果则是对经济稳定的巨大价值的无视。

      因为,在当今全球化大环境下的中国经济,不能不受到以美元为代表的国际各种力量的综合作用。所以,如果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后退,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已开始渗透中国市场的国际资本将不是管涌而是汹涌澎湃地冲击中国经济体。在美国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国际资本正在寻找能够带来超额剩余价值的平台。“以中国为主,对我有利”,是我们反金融危机的政策底线,如果国内没有流动性支撑,积极财政政策推动下的基建项目就可能出现流动性短缺。在外需不振的条件下,在国内经济需要通过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的关键时刻,任何流动性的短缺,刚好为以美元为代表的外资涌入中国市场提供了机会。

      如果外资在中国国内出现流动性短缺时大量涌入,央行将被迫发放基础货币,货币政策的主动权就会被国际资本控制。一旦中国的货币政策主动权转移,其后果将是国际资本在中国市场的泛滥。国际资本到中国干什么?从产业资本的角度,就是控制产业命脉,如食用油,如自来水等等,那样的话,中国居民的生活将为国际资本所控制。如果让美元在无限宽松条件下涌入中国,不排除我们的产业将一个一个为国际资本所控制。可以说,前期食用油随心所欲地涨价,就是国际资本试图控制中国产业掠夺超额剩余价值的表现;近期有关自来水涨价的冲动,基本也是国际资本在背后推动。

      从金融资本角度看,国际资本可以通过高速流动,拉高再打压中国的地产和资本市场,一方面制造社会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无情掠夺我国的剩余价值。种种迹象显示,近期中国A股市场出现的波动,就与国际投资银行鼓吹的中国经济过热论和泡沫论相关。因为投资者害怕政策转向,只得用脚来投票。国内投资者撤了,不就为国际资本让出了进场的空间?想一想,这不就是国际投资银行所谓的泡沫论的真正意图么?

      经济泡沫和金融泡沫只存在于没有对称的物质财富的时候,特别是只有金融产品而没有相应的物质财富的时候。如果通过积极财政政策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时,当一定量的货币具备相应的物质财富时,就不能单纯用泡沫这种主观色彩极其浓厚的词汇来描述了。如果积极的财政政策创造的物质财富在持续增长,如果统计指标所显示的仍然是通货紧缩,却以传统经济学理论来忧虑通货膨胀“预期”,不仅存在时间上的错位,更是为国际资本低位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如果在宏观经济政策上,我们仍然为国际资本所左右,不仅可能丢失前期的政策创新的“价值成果”,还可能因此将无价的市场信心打压下去。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市场信心建立于厂商与居民对政策的信心上,而这是将可能要支付更大的政策成本才能挽回的。

      正如“莫拉克”台风来临时,要及时做好抢险救灾一样,金融危机来临时,政策性的抢险救灾措施前期确实起到了稳定人心的作用。人心是经济复苏能否持续的关键,也是中国经济提前复苏的希望。在危机中,谁先走出危机,谁就抢得先机,谁就可能化危机为机会。中国已经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抢得了先机,但是,这种先机会否继续保证持续下去,就得看宏观经济政策是否会保持持续稳定。

      (作者系资深证券研究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