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新闻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海外财经
  • 7:信息披露
  • 8:广告
  • A1:市 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公司调查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权信息
  • B7:观点·评论
  • B8:人物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C65:信息披露
  • C66:信息披露
  • C67:信息披露
  • C68:信息披露
  • C69:信息披露
  • C70:信息披露
  • C71:信息披露
  • C72:信息披露
  • C73:信息披露
  • C74:信息披露
  • C75:信息披露
  • C76:信息披露
  • C77:信息披露
  • C78:信息披露
  • C79:信息披露
  • C80:信息披露
  • C81:信息披露
  • C82:信息披露
  • C83:信息披露
  • C84:信息披露
  • C85:信息披露
  • C86:信息披露
  • C87:信息披露
  • C88:信息披露
  • C89:信息披露
  • C90:信息披露
  • C91:信息披露
  • C92:信息披露
  • C93:信息披露
  • C94:信息披露
  • C95:信息披露
  • C96:信息披露
  •  
      2009 8 18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观点·评论
    一个声音统一对外
    博来“中国价格”
    让现代服务业成为撬动中国经济新支点
    津巴布韦一张公交票3万亿
    全年信贷很可能控制在10万亿以内
    完善法律法规
    把“热钱”危害降到最低
    我们该如何把反危机先机保持下去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完善法律法规把“热钱”危害降到最低
    2009年08月1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刘英团
      ⊙刘英团

      

      根据中国社科院最新发布的报告,今年二季度外汇储备净增长1778亿美元,排除顺差、投资和汇率变动的影响,原因不明的外汇流入量高达879亿美元,其中绝大多数很可能是热钱。而近日股市和楼市的剧烈波动让热钱再次引起大家的关注。

      “热钱”(Hot Money)又称“逃避资本”,是充斥在世界上无特定用途的流动资金,是为追求最高报酬和最低风险,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其最大特点是流动、套利和投机。德意志银行经济学家迈克尔·佩蒂斯说过,“热钱”致使商品和资产的价格突飞猛涨。应该说,原因不明的“热钱”涌入我国不是孤立和偶然的,是多重国内外因素形成的综合反应。在金融危机下世界经济前景莫测,但许多外资还是看好人民币升值的空间和预期。因为在不少寡头看来,受次贷危机影响美元贬值压力大,相比之下,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期市、股市、房市中都有很多短期获利机会,而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是早晚的事情,因而“热钱”趋之若鹜,争先恐后进入中国,企图从人民币升值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回报。

      一般而言,大量资本进入中国,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件好事情,但是不能不看清楚, “热钱”也是双刃剑,最大的特点是唯利是图,行为短期化,容易助推经济泡沫,并且很快会刺破泡沫,迫使经济大起大落。鉴于我国目前能承受 “热钱”流入的规模,已超出了当年亚洲金融危机前,因此,必须高度警惕“热钱”对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威胁。

      事实上,“热钱”已开始影响我国中短期的金融形势。前两年房地产火爆,价格上扬,股市牛气冲天,泡沫频现,不能说与大量“热钱”的兴风作浪不无关系,而且“热钱”还会加剧国内的通货膨胀,弱化了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力度和效果,削弱我国资本管制的有效性,扰乱了外汇市场秩序。

      毫无疑问,“热钱”进入时并不可怕,如果突然集中撤出则会非常可怕,会造成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投资者财富损失。另外,资产价格下跌会通过财富效应等影响消费和投资,对经济造成冲击。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不少外国资本抽逃,导致东南沿海不少企业破产倒闭,政府不得不动用大量的人财物来解决由于抽逃资本带来的恶果。

      问题在于,无论是境外投资者美元存入外资银行的离岸账户,还是外资银行中国内地分行为境外投资者在中国的关联机构提供相应金额的人民币贷款,都很难被甄别出来。因为热钱都隐藏在外资银行庞大的存贷款业务中,即便监管层要出台具体的整治政策,也还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观察期”。尽管有关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但仍有一些流入的途径得以避过剑锋。

      我国的金融体系是一个逐步开放但又还不十分成熟的市场,如何把这部分投机资本的危害降到最低,为中国经济吸引更多的资金,无疑对金融监管层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正视“热钱”问题,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合力监控。同时,我们还需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加强打击“热钱”的执法力度,提高“热钱”运作成本,从而增加“热钱”的流入风险,严格外汇资金收结汇管理,加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外汇收支的动态监管和事后核查。我们还需进一步加强银行短期外债指标管理,调整、改进外商投资企业外债管理方式,加大跨境资金流动的外汇检查力度,以外汇资金流入和结汇后人民币资金流向为重点,组织一系列专项检查,严厉打击地下钱庄,非法买卖外汇等行为,从根本上遏制“热钱”的流入规模,确保中国的金融安全和经济发展。

      (作者系法律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