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新闻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海外财经
  • 7:信息披露
  • 8:广告
  • A1:市 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公司调查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权信息
  • B7:观点·评论
  • B8:人物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C65:信息披露
  • C66:信息披露
  • C67:信息披露
  • C68:信息披露
  • C69:信息披露
  • C70:信息披露
  • C71:信息披露
  • C72:信息披露
  • C73:信息披露
  • C74:信息披露
  • C75:信息披露
  • C76:信息披露
  • C77:信息披露
  • C78:信息披露
  • C79:信息披露
  • C80:信息披露
  • C81:信息披露
  • C82:信息披露
  • C83:信息披露
  • C84:信息披露
  • C85:信息披露
  • C86:信息披露
  • C87:信息披露
  • C88:信息披露
  • C89:信息披露
  • C90:信息披露
  • C91:信息披露
  • C92:信息披露
  • C93:信息披露
  • C94:信息披露
  • C95:信息披露
  • C96:信息披露
  •  
      2009 8 18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7版:热点·博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7版:热点·博客
    机构论市
    趁低买中资银行股正逢其时
    调整正是买入的良机
    港股守住20000点大关
    股市大跌为哪般
    多空对决
    连续下跌后将出现反抽
    加速大跌 超跌反弹在即
    趋势逆转 规避风险为上策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调整正是买入的良机
    2009年08月1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姜韧
      ⊙姜韧

      

      7月29日上证指数暴跌172点,不少机构认为当时市场“仍处在冲高阶段”,认为“基本面并未恶化,政策支持力度依然存在”,因此认定“市场中期趋势并未改变”。随后,受到央行货币政策报告中提及“动态微调”等因素影响,8月5日、6日和7日连续三个交易日,上证指数分别下跌了1.24%、2.10%及2.85%,跌幅不断扩大。上周央行公布的7月份货币信贷数据显示,当月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新增3559亿元,为近8个月以来新低。如果说维持“继续冲高”的前提是“超纪录的流动性可以导致超低的隐含股权成本”,7月份的信贷地量数据势必会动摇机构的信心,令6月份的“空翻多”转变为8月份的“多翻空”。

      这其实并非市场不成熟的表现,越是成熟的市场对于数据的敏感程度可能会越高,彼得·林奇曾举华尔街的机构投资者为例:“每到星期五下午公布最新的M1数据时(过去是在星期四下午,后来由于太多的人拥挤到联邦储备大楼想要赶在星期五股市开盘前知道M1的数据,才不得不改为星期五下午),相当一部分专业投资者像中了催眠术一样沉迷于最新货币供应量数据的新闻,股票价格也随着M1的变动而上下震荡。有多少投资者仅仅因为听到更高的货币供应量增长将会打压股市的传闻而受到愚弄,就抛出了手中持有的好股票呢?”估值和流动性是支撑股市的两大基石,前者取决于实体经济,后者取决于货币政策,中外股市莫不如此,当经济复苏的进程并未结束、货币政策的拐点还未出现之前,A股市场的调整仍属于中场休息性质,并不是次生牛市的终点,投资情绪没必要随着信贷数据的变化而频繁转换,如果7月中旬基于6月份1万亿元的“信贷天量”冲动,现在又基于7月份3559亿元的“信贷地量”恐慌,很有可能选择错了方向。

      7月份“信贷地量”并不意味着A股市场流动性的拐点,因为货币政策的拐点远未到来,从通胀的角度分析货币政策的拐点:2008年之前是“输入型通胀”,现在央行仍然提示“输入型通胀”的潜在威胁,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有着莫大的联系,研究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方向有助于判断“输入型通胀”的趋势。上周美联储维持利率在0—0.25%目标区间不变,并在美联储利率会议后发布的声明中,美联储用经济活动正在企稳(economic activity is leveling out)取代了前次例会中的美国经济萎缩正在减缓(economic contraction is slowing)的表达方式,在减缓与企稳之间,美联储第一次以公文的形式肯定了美国经济的复苏。经济复苏的前景不明更加坚定了美联储当前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胀可能将在明年上半年再考虑。如果现在没有“输入型通胀”之忧,同样处于经济复苏拐点确认之际的中国央行也不会贸然紧缩银根,因此今年7月份的信贷规模骤降与2007年四季度行政手段限制信贷规模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今年信贷规模可能会超过10万亿元,上半年商业银行信贷集中快速投放之后,好项目的资金需求已经基本得到满足,7—8月份信贷可能由于商业银行的经营习惯出现回落,随着新项目的筛选完毕,9月份之后信贷规模将逐步触底回升,此时单月新增信贷规模仍可能保持在5000亿元高位水准。股市对于信贷数据的反应时有滞后,7月份基于6月份的“信贷天量”投资者应该保持谨慎,现在基于7—8月份可能产生的“信贷地量”,投资者应该逐步择机低吸。

      从估值角度判断,当上证指数的估值再度回落至25倍市盈率下方时也值得低吸,去年证监会尚福林主席曾提及“根据中国经济发展阶段,A股合理估值在25—30倍市盈率”,上周尚福林主席又提及“上半年A股表现符合经济基本面”。当实体经济处于高点回落阶段时,25—30倍市盈率由于动态估值的上升成为下跌途中的“中继站”概率较大,而当实体经济处于企稳回升阶段时,25—30倍市盈率由于动态估值的下降成为上升途中的“中继站”概率较大。根据经济复苏的规律,去年金融海啸需要18个月左右时间恢复,由于成熟市场受重创的程度高于新兴市场,因此新兴市场可能提前成熟市场5个月左右时间复苏。上半年国内经济数据呈现企稳回升态势,但外需数据未见底令10月国内经济复苏拐点确立存在分歧,三季度美国经济出现见底的迹象,这令10月份国内经济复苏的概率进一步增大。投资始终应该秉承逆向思维,调整正是买入的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