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财经新闻
  • 8:海外财经
  • A1:市 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板·创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7:信息披露
  • B8:地产投资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C65:信息披露
  • C66:信息披露
  • C67:信息披露
  • C68:信息披露
  • C69:信息披露
  • C70:信息披露
  • C71:信息披露
  • C72:信息披露
  • C73:信息披露
  • C74:信息披露
  • C75:信息披露
  • C76:信息披露
  •  
      2009 8 19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6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6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9月份工业利润将首现正增长
    基本面向好决定
    市场调整只是暂时
    失业率指标:经济复苏的“晴雨表”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失业率指标:经济复苏的“晴雨表”
    2009年08月1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李长安
      失业率是所有宏观经济数据中最重要的指标,也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衡量经济成就的“晴雨表”。因此,在我国的经济刺激计划执行过程中,必须牢牢树立“就业优先”的指导思想,把增加就业、努力降低失业率放到全部工作的中心环节。在具体措施上,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采取切实措施在扩大消费方面下功夫,从根本上改变投资驱动的传统增长方式;要出台更为具体和可行的措施,尽快启动民间投资,发挥民间资本吸纳就业的巨大力量。

      ⊙李长安

      

      失业率是所有宏观经济数据中最重要的指标

      自去年年底开始实行经济刺激计划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一些积极的信号。比如今年一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仅为6.1%,到二季度就已经回升到7.1%。这表明国民经济开始初步遏制了下滑的势头。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作为宏观经济调控主要目标的失业率指标,目前的表现依然差强人意。这也就是当前经济回升“不稳固”的重要表现之一。事实上,失业率是所有宏观经济数据中最重要的指标,也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衡量经济成就的“晴雨表”。而这也正是“就业是民生之本”的真实内涵。

      自从美国次贷危机演化为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出台了规模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虽然经济刺激计划的内容和方式方法有所区别,但共同的一点就是将拯救就业作为中心任务。比如在美国奥巴马经济刺激计划中,就将确保创造400万个就业岗位看成经济刺激计划的“底线”,这也是其推动大规模经济刺激的核心目标;欧盟采取了“大手笔”的经济刺激计划以防止实体经济的衰退对就业产生的不利影响;日本经济刺激计划的主要目标则是3年内为140万至200万人创造就业机会。失业率指标对宏观经济和证券市场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几乎每一次失业率指标的公布,都会引发证券市场的波动。失业率指标作为宏观经济“晴雨表”的地位和作用可见一斑。如果追根溯源的话,事实上,被视为成功将西方经济从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中拯救出来的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本身就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任务。

      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冲击是十分显著的。劳动力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经济增长的减缓必然对就业需求产生负面影响。由于世界经济形势的恶化,对外依存度超过60%的中国经济遭受到较为明显的冲击。从产业类型来看,受冲击较为直接和明显的包括制造业、金融证券业、房地产业、汽车业等。一些出口加工企业较为集中的地区出现了企业纷纷倒闭的现象,企业用工需求大幅减少。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部分城市收集的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岗位供给数与岗位需求数之比)从2001年的0.75逐年回升,并持续到2007年的0.98。但到2008年的第四季度,求人倍率急剧下降到0.85,系2002年以来的最低点。从不同群体来看,农民工和大学生是受影响最大的两类群体。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金融危机造成了至少2000万农民工就业困难。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在返乡的7000万农民工中,大约有1100万人工作没有着落。大学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根据人保部的统计,截至今年7月份,今年全部大学毕业生中仍有30%没有找到工作,加上去年以来没有实现就业的大学生,总量有300万人之多。

      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我国政府果断地推出了以“保增长、保民生”为主要内容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根据有关部门的测算,4万亿投资约能创造5600万左右的直接就业岗位,其中项目建成后的长期性就业岗位560万个左右,项目建设期间的阶段性就业5000万左右。为了实现预定目标,国家还针对农民工、大学生等群体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扶持政策。该计划实施以来,在扩大就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人保部公布的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569万人,完成全年900万目标的63%,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与一季度末持平。就业局势总体稳定,要好于预期。

      

      把增加就业、努力降低失业率放到全部工作的中心环节

      虽然如此,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消除。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还有出现反复的可能。这其中的原因既有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也有政策上存在的不少漏洞。

      一方面,在经济刺激计划执行过程中,不能将“保增长”片面地替代“保就业”,认为经济增长了就一定会带来就业增长。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并不同步,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就业弹性却在不断下降。据测算,“九五”期间我国的就业弹性为0.11,而到了“十一五”期间则可能下降到0.05,降幅将达一半以上。在当前“唯GDP论”仍未消除的情况下,保就业工作反而有可能被搁置一旁,当作次要任务来抓。就是在官方发布的各种进度统计数据(比如月度、季度)中,失业率数据也经常是语焉不详,或者干脆就不公布,抑或即使是公布了也容易招来社会上的一片怀疑和指责之声。这不仅跟我国当前的失业率统计指标不规范有关,也违背了公众对政府信息的知情权。更为严重的是,缺失或者失真的失业率统计指标容易使管理层决策失误,造成社会不稳定和经济社会的更大损失。

      另一方面,以政府投资为主的经济刺激计划难以达到优化就业结构的目的。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驱动。自开始实施总额达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以来,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改变,从某种程度上说,投资驱动型的增长模式不但没有向消费驱动型转变,甚至还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即使是在投资内部,中央政府投资、地方政府投资以及民间投资也存在着严重的苦乐不均。根据中央检查组的检查,在第二批新增1300亿元的投资中,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仅为30.7%。个别省份地方配套资金甚至不足10%,而民间投资由于市场环境不好、赢利预期不明显和融资困难等原因也同样裹足不前。可以说,目前的经济刺激计划正演变成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投资拉动的“独角戏”。消费不足、民间投资犹豫不前已经成为扩大就业、优化就业结构的主要障碍。

      此外,出口依然低迷成了我国“保就业”工作的掣肘。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出口加工制造业则是我国吸纳就业的重要阵地。到目前,我国的出口形势虽有缓解,但出口下降的局面仍未扭转。据海关统计,由于国外需求不旺,今年1至7月,我国的出口总值同比下降了22%。与此同时,利用外资下降8.9%。出口形势取决于国外需求,但国外经济复苏却步履维艰,前景依然不明。

      就业工作涉及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满足劳动者的就业需求是最基本的民生工作。如果就业工作做不好,失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甚至越来越严重,那么许多劳动者就难以获得经济发展的成果,刺激消费、扩大内需进而保持经济增长的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因此,在我国的经济刺激计划执行过程中,必须牢牢树立“就业优先”的指导思想,把增加就业、努力降低失业率放到全部工作的中心环节。在具体措施上,首先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采取切实措施在扩大消费方面下工夫,从根本上改变投资驱动的传统增长方式。这是扩大就业、优化就业结构的经济和制度条件。其次,出台更为具体和可行的措施,尽快启动民间投资,发挥民间资本吸纳就业的巨大力量。而要真正启动民间投资,关键还在于营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再次,将就业工作好坏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主要标准之中,摒弃“唯GDP论”的片面做法。最后,完善失业统计方法,为政府和民众提供一个覆盖全面、方法科学、值得信赖的失业率指标,将失业率作为评判国民经济是否摆脱金融危机冲击、重新走上新的景气循环的“晴雨表”。这不仅符合当前“保增长、保民生”工作的客观要求,也是做好就业工作、夯实民生之本的必要举措。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劳工问题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