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正式启动,我们认为未来须关注几个重点。
费用控制的措施和力度
基本药物制度报销比例高,表明政府财政压力会增加,政府控制费用的需要更加重要和迫切,我们认为其重点将体现在两点上。
(1)招标制度与产品价格和质量
在全国多家厂商生产同质化产品,以省级为单位进行招标的情况下,国家零售指导价格实际上必然成为产品价格的上限,实际中标价格一定远低于零售指导价格;而对使用的规定将导致医生不得不选择中标药品进行使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目前大型医院招标后不使用、不采购的问题。
从确保药品质量的角度看,具备规模、质量优势的公司将占据优势;但如果生产格局过度分散,价格竞争将日趋激烈,很多产品可能会出现恶性的价格竞争,因此,政府的“标底价格”何时能出台变得至关重要。
我们忧虑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如果采用以价格为先的招标制度,部分欠发达地区可能会对产品价格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并部分牺牲产品的质量要求。若如此,对患者健康、地方政府信誉都将造成较大影响,也会影响基本药物制度的落实。
(2)报销制度的约束影响目录更新换代
按《实施意见》规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每3年调整一次。我们认为这非常合理。现在的问题是:如果费用控制收紧,更新的范围可能会减小,同时,患者就诊、住院时花费的不仅仅是药费,如果不能有效完成临床路径、医生激励等相关制度,患者的非药品支出比例将会增加,最终造成支付方不堪重负。
医生和患者的认可程度及行为方式
(1)医生诊治的规范性
基层医生如何确保诊治的规范和用药的合理性?如何确保基层医生不陷入“以药养医”的境况?单靠零差价销售可能不能完全达到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对同质化产品如何取舍、对辅助作用更强的一些产品的使用方法值得关注。由于独家品种多为中药,而基层医疗机构及多数的综合医院都以西医为主,中药多数只占辅助作用,因此我们认为除非该独家产品得到医生和患者认可,且相关厂商营销得当,否则产品放量的速度可能受到很大影响。
(2)患者行为如何转变
出于对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的担忧,患者可能不会转变目前到大型医院看小病的行为方式,也不会停止对使用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药物的追求(这点医生也一样),如果基层医疗机构不能满足其需要,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很多患者宁可选择自费。这就对基本药物制度的持续性构成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