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海外财经
  • 8:路演回放
  • A1:市 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C65:信息披露
  • C66:信息披露
  • C67:信息披露
  • C68:信息披露
  • C69:信息披露
  • C70:信息披露
  • C71:信息披露
  • C72:信息披露
  • C73:信息披露
  • C74:信息披露
  • C75:信息披露
  • C76:信息披露
  •  
      2009 8 21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6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6版:专栏
    有了定价权,才有话语权、主动权
    日本政坛世袭制
    何去何从
    双龙破产
    留给中国海外并购的最大教训
    暗池交易创了哪门子新?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有了定价权,才有话语权、主动权
    2009年08月2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袁 东

      在中国强有力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正在并将继续影响着既有世界格局调整的进程中,要想摆脱西方发达经济体的操纵和不公正盘剥,赢得应有的主动和平等公正地位,促进全球经济贸易的公平与均衡,推动世界新秩序的形成,就应当在快速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全力争取主要商品的定价权。这要求尽快建立起国内和海外的商业营销网格体系,发展壮大自身的高层次市场组织形态,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

      ◎袁 东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

      谁来决定价格,也就是定价权,似乎是经济学早就解决了的问题,却仍然是现实世界各方博弈争夺的重要权杖。按理,价格是由商品或服务的内在价值决定的。但这种内在价值的大小,依赖特定供求关系的对比,即相对稀缺性。而稀缺的相对程度总是就一定时空而言的。沙漠中的水,比宝石珍贵,古董老爷车,其价值也不是哪种新车所能比的。所以,价格最终还是有供求关系决定的。

      供过于求,被称为“买方市场”,价格被认为是由买方决定的。供不应求,被称为“卖方市场”,价格被认为是由卖方决定的。现实世界是这样的吗?未必!

      即使从逻辑上讲,定价权到底在哪一方,也得看两方市场的竞争程度。如果某种商品生产市场的竞争程度较高,在供过应求时,定价权确实在买方,而且随着卖方竞争程度的提高而提高。否则,如果卖方高度垄断,即便出现供过于求,定价权也不在买方。相反,在卖方高度竞争而买方有限时,即使供不应求,定价权也可能在买方。

      但逻辑并不是现实。尽管中国现在已是铁矿石等能原材料和农产品的最大进口国,也是船舶制造和海运大国,更是一些低端商品的制造和出口大国,但无论是大宗商品,还是一般小商品,中国都没有多少定价权。

      更成问题的是,定价权直接决定着中国国家利益、厂商和消费者利益的得失。由于不掌握定价权,无论是中国的原材料采购,还是一般加工产品的出口,都受到不公正对待。因此,无论是出于利益考虑,还是出于公平公正着想,定价权都应当努力争取。而且,中国要保持可持续增长,必须拥有部分商品的定价权。

      如果某一地区不能生成一套定价机制,断不会拥有定价权。从一般商品交易的现货市场看,掌握营销网络和渠道是定价机制的核心构成内容。过去三十年依赖出口的中国经济体,大部分出口商品的国际营销网络并不掌握在中国厂商手中,而被动“接单生产”的厂商,不仅不可能拥有定价权,反而成为利益被盘剥者,大部分利润被作为中间环节的海外营销商所赚取。但如果认为仅仅掌握了营销网络,就可以自动拥有了定价权,在经济越来越金融化、金融越来越虚拟化的当代,则太过于天真。

      尽管商品价格取决于供求关系,但呈几何级数增长的金融交易可以操纵供求关系,至少会使供求关系脱离实体经济的真实所需。最初基于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良好愿望的远期与期货市场,现在看来,完全成了资本和流动性主导的市场。如果基础商品的真实供求者不能掌握足够量的资本,或者其交易力量小于投机者的力量,他们所企望的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只能是一厢情愿。所以,对于一般参与者,商品期货几乎沦为零和游戏的投机市场,顶多是投机者的陪衬。但是,对拥有商品期货交易中心的经济体,以及拥有大量资本足可操纵期货市场价格的机构而言,这一市场可不是零和游戏,且不说他们从中汲取了天量投机利润,更为重要的是,借此强化了他们的定价权,增强了这些经济体及其机构在现货市场上的谈判权和交易能力。

      在美元同黄金脱钩,全世界的货币纸质化后,为获取更大的投机利润和增强定价权,在发达经济体及其机构,商品期货市场到现今已退到次要位置,因为他们干脆通过对货币政策、金融资产及其衍生品的交易,来操纵全球定价机制和价格水平。

      到2007年底,场外交易市场(OTC)上的衍生品交易构成中,商品期货交易仅占2%,其余全部是以利率、股指和汇率为基础对象的货币衍生工具交易。而掌控了货币及其衍生工具每年超过2000万亿的美元交易,不仅可以针对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铝、粮食等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垄断定价权,而且能够掌握全球所有商品价格。

      这就是金融资本主义的威力!如果将产品生产称为工业资本主义,称商品流通营销称为商业资本主义,那么,以货币及其衍生工具为经营内容的,则属于金融资本主义。谁占据了金融资本主义的制高点,谁就拥有了包括定价权在内的经济操控中心的地位。

      理论和历史都表明,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而逐步再次强有力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正在并将继续影响着既有世界格局调整的进程中,如果想要摆脱西方发达经济体的操纵和不公正盘剥,赢得应有的主动和平等公正地位,促进全球经济贸易的公平与均衡,推动世界新秩序的形成,就应当在工业化快速推进的同时,争取主要商品的定价权。为此,笔者有以下三点建议:

      一,尽快花大力气建立起国内和海外的商业营销网格体系,掌握营销渠道的自主性,逐步减轻以致最终消除对西方营销体系与渠道的依赖。

      二,对于中国所需的主要大宗商品,应当在进一步大力发展境内商品期货交易市场的过程中,促使其逐步国际化,并以此建立并不断发展壮大中国自身的高层次市场组织形态,完善其运行机制。

      三,在汲取这次美欧金融危机教训的同时,不能忽视西方金融市场应有的历史性积极作用,借此,应继续大力发展中国的金融市场与金融业,尤其是在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中,一定要建立起国际化的金融中心,大规模聚积各种形式的资本,掌握有关国际货币秩序和经济运行的应有话语权和切实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