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资本市场仍然有许多人在期待本轮行情经过充分调整之后能创出新高,理由很简单,他们期待流动性的进一步释放,从而导致更多资金加入新一轮博傻的游戏。同时,他们认为,经济复苏似乎能够进一步表现,估值泡沫仍渴望进一步扩大。然而,我们不得不考虑,市场内在的运行规律告诉我们,当价格高于价值的时候,价格回归价值是一种市场正常的合理表现。与市场主流的盲目乐观预期相反,我们认为,下半年仍将维持熊市调整之路,市场的短暂反弹只会带来新的一轮下跌。
当市场参与者还在寄托于货币政策能否释放新的流动性的时候,美联储已经开始思考如何稳定美元币值,如何实施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的退出策略。一些事实或许正在表明,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期待流动性的进一步放松恐怕只是痴人幻想。退一步说,即使在中国,下半年仍将维持宽松的流动性,但这些流动性的释放的深层次动因却并非管理层所期望的那样——在虚拟市场当中变成放大资产泡沫的助推剂。进一步而言,我们必须要面对的是,宽松的货币政策能否将流动性真实的转变为点燃实体经济复苏的燃料,当实体经济沉醉于产能过剩的烂泥之时,更多的货币充斥于资产市场之时,实体经济却仍然无法进入前一轮经济增长的周期,如何调动有效需求才是解决当前经济健康成长的长效机制。可以肯定,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不是克服经济危机的保治百病的良药。
自去年10月以来,全球各国政府为了挽救经济下滑的局面,充分发挥其货币政策的功效,以图通过效法凯恩斯的方法来获得刺激经济增长的动力。然而,我们不得不考虑中国与美国两者之间的差别。即使同样在全球都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但是,中国的问题显然没有美国那么严重。美国在去杠杆化的过程中,不断释放货币供应量是为了维持金融体系的正常运作,刺激金融体系加快复苏。而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我们的金融体系不仅不缺钱,而且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背景显得尤其健康。尽管我们有相对的必要重视目前中国存在的广泛的产能过剩,但货币增加之后,是否意味着总需求也会相应增加呢,尤其是在外需严重下滑的情况下,如何才能消化过剩产能?宽松的货币政策只是消化产能的一个并不那么重要的条件,它既不是必要条件,更不是充分条件。在中国实体经济不缺乏货币供应量的情况下,单纯通过发行货币来刺激经济恐怕是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我们认为,消化产能的方式有多种多样,最为根本的还是通过提升老百姓的收入和保证消费者的收入预期来扩大内需。如果不保护消费者的收入预期,而过于依赖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仅仅是保护了某些资金链有存在断裂风险的企业,不仅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反而是保护了本应该破产的落后企业。因此,忽略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而干涉经济的自身运行态势,本身就并非明智之举。而货币政策的不恰当宽松正好为本来健康的经济肌体加了一把“春药”。因此,下半年市场将驱动因素再次寄托于货币政策恐怕不现实。即使货币政策不加速收紧,但对股市而言也没有多大的想象空间。
同时,市场主流预期将股市的反弹进一步寄托在经济的复苏与业绩的增长之上,然而事实很可能让预期落空。我们认为,本轮股市的反弹很大程度并不体现为经济复苏的真实情况,更多的是市场乐观情绪的反应。我们的观点是,股市并不一定时时刻刻反映经济的增长与下滑,更多是市场供求关系的表现。即使未来经济继续复苏,也并不表明股市将要持续反弹。经过自1664点至3478的反弹,其实是对自6000点下跌以来的常态恢复,期望更高的反弹值已经无法获得基本面的支持。
同时,我们或许需要反省的是,过于依赖于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反作用犹如饮鸩止渴。即使格林斯潘说了股市上涨有利于实体经济恢复的话,也不表示这是一成不变的真理。不可否认,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发展的根本,任何脱离实体经济真实状况的资产价格飙升都意味着股票价格可能远远高于企业价值。过于依赖虚拟资产带来的繁花似锦的假象,往往容易忽略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即结构转型的问题。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规律,想保持经济增长一百年高速发展的做法就像是追求长生不老一样不太现实。
在中国经济仍需经历长期的结构转型之时,资本市场的主流参与者们仍在浮躁情绪下主导下希望再造非理性的黄金十年。然而,无数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泡沫终要破灭,只是时间长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