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金融·证券
  • 6:金融·证券
  • 7:观点评论
  • 8:海外财经
  • A1:市 场
  • A2:基金
  • A3:期货·债券
  • A4:路演回放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板·创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地产投资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路演回放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C65:信息披露
  • C66:信息披露
  • C67:信息披露
  • C68:信息披露
  • C69:信息披露
  • C70:信息披露
  • C71:信息披露
  • C72:信息披露
  • C73:信息披露
  • C74:信息披露
  • C75:信息披露
  • C76:信息披露
  • C77:信息披露
  • C78:信息披露
  • C79:信息披露
  • C80:信息披露
  • C81:信息披露
  • C82:信息披露
  • C83:信息披露
  • C84:信息披露
  • C85:信息披露
  • C86:信息披露
  • C87:信息披露
  • C88:信息披露
  • C89:信息披露
  • C90:信息披露
  • C91:信息披露
  • C92:信息披露
  • C93:信息披露
  • C94:信息披露
  • C95:信息披露
  • C96:信息披露
  • C97:信息披露
  • C98:信息披露
  • C99:信息披露
  • C100:信息披露
  • C101:信息披露
  • C102:信息披露
  • C103:信息披露
  • C104:信息披露
  • C105:信息披露
  • C106:信息披露
  • C107:信息披露
  • C108:信息披露
  • C109:信息披露
  • C110:信息披露
  • C111:信息披露
  • C112:信息披露
  • C113:信息披露
  • C114:信息披露
  • C115:信息披露
  • C116:信息披露
  • C117:信息披露
  • C118:信息披露
  • C119:信息披露
  • C120:信息披露
  • C121:信息披露
  • C122:信息披露
  • C123:信息披露
  • C124:信息披露
  • C125:信息披露
  • C126:信息披露
  • C127:信息披露
  • C128:信息披露
  • C129:信息披露
  • C130:信息披露
  • C131:信息披露
  • C132:信息披露
  • C133:信息披露
  • C134:信息披露
  • C135:信息披露
  • C136:信息披露
  • C137:信息披露
  • C138:信息披露
  • C139:信息披露
  • C140:信息披露
  • C141:信息披露
  • C142:信息披露
  • C143:信息披露
  • C144:信息披露
  • C145:信息披露
  • C146:信息披露
  • C147:信息披露
  • C148:信息披露
  • C149:信息披露
  • C150:信息披露
  • C151:信息披露
  • C152:信息披露
  •  
      2009 8 26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后危机时代”孕育七大潜力产业
    企业再现招工难:
    传递三大经济信号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关键在哪里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后危机时代”孕育七大潜力产业
    2009年08月2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李佐军
      国际经济危机对各种产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其中也有一些产业影响不大,甚至受益。根据历史经验,每一次大的危机都会孕育出一批新兴潜力产业。那么,本次危机当经济开始复苏后将会有七大产业属于潜力产业,即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新一代IT产业、绿色制造业、文化传媒业、医药保健业、现代农业。

      ⊙李佐军

      

      所谓“后危机时代”有两种界定:一是危机过后的一段时期;二是经济开始复苏后的一段时期,复苏并不意味着危机已过,本文按后一种界定来理解。国际经济危机对各种产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其中也有一些产业影响不大,甚至受益。根据历史经验,每一次大的危机都会孕育出一批新兴潜力产业。那么,本次危机当经济开始复苏后会有哪些产业属于潜力产业呢?

      

      一、新能源产业

      新能源是指常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以及大中型水电)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以及核能、氢能等。新能源产业具有潜力的理由是:

      一是发展新能源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全球气候变暖使人们认识到必须用新能源取代常规能源,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国际经济危机爆发后,许多国家认识到,要想走出危机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新增长点的主要希望在新能源产业。尤其是美国奥巴马政府更是将发展新能源作为美国未来经济的主要方向,并制定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近年来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产业青睐有加,“硅谷”正演变为“太阳谷”或“绿色之谷”。

      二是许多国家推出了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如欧盟在2003年制订了《欧盟氢能路线图》,近5年来每年投入20亿欧元,用于氢能、燃料电池的研发。日本政府近5年平均每年投入约2.7亿美元用于新能源的研发。瑞士更是对风电和太阳能给予20年的持续补贴,并且通过立法形式予以确立。我国的《新能源产业振兴和发展规划》也正在制定之中,预计到2020年,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总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

      三是中国的新能源产业正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截至2007年底,全国推广农村太阳能热水器4286万平方米、太阳房1468万平方米、太阳灶112万台。截至2008年底,我国光伏电池产量达到了2500多兆瓦,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大型风电设备制造业也已进入一个新的高速发展阶段。

      

      二、环保产业

      环保产业是指为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而进行的技术产品开发、商业流通、资源利用、综合服务等活动的总称。产业内涵扩展的方向在洁净或绿色技术和产品、环境服务等方面。美国称之为“环境产业”,日本称之为“生态产业”或“绿色产业”。环保产业具有潜力的理由有:

      一是环保产业市场潜力巨大。据统计,全球环保产业的市场规模已从1992年的2500亿美元增至2008年的60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8%,远远超过全球经济增长率,成为各国十分重视的“朝阳产业”。2010年中国环保产业的年收入总值将达8800-10000亿元左右,其中资源综合利用产值6600亿元,环保装备产值1200亿元,环境服务产值1000亿元。

      二是发展环保产业为各国政府所鼓励。如美国的环保产业投资逐步增加,每年大约有140~180亿美元,在2004财政年度拨款近51亿美元,用于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先进的能源技术、自愿项目以及相关的国际援助。世界银行估算,环境污染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GDP的8%-12%。中国从2007年开始将环保支出科目正式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在4万亿投资中,资源环境投资占5.25%。

      三是国际经济危机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危机使一些重污染行业受到重创,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机遇,也为环保产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危机使那些已制订了污染治理方案,但担心停产会影响经济效益,宁可接受环保处罚也不愿意停产的企业,提供了一心一意实施污染治理方案的有利时机。危机导致市场物价普遍下滑,这可以节约企业的环境治理成本。

      

      三、新一代IT产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IT产业一直是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明星产业”。“网络泡沫”破灭以后,IT产业受到了一些冲击。但随着技术的积累,这个产业正在酝酿新的技术突破,新一代IT技术和产业正在孕育。新一代IT产业具有潜力的理由有:

      一是具有巨大的技术升级空间。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已基本成熟。目前每秒2M的流量即被称为“宽”带,而新一代互联网将可能达到每秒100M以上的高性能,这意味着下载一部高清晰电影只需几秒钟。新一代互联网不仅更快捷,而且更安全、更方便。“互联网”正在与“物联网”(物与物之间的网络)形成创新融合,这将成为新一轮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具有微型计算和通讯能力的各种物件设备通过联网,可以使商业系统、社会系统与物理系统融合起来,形成一个个全新的、智慧的基础设施和设备网络群,包括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物流、智慧电网、智慧医疗等。思科已推出“智能互联建筑”,电网智能化改造已开始在美国实施,上海所在的华东电网也正进行试验。同时,我们正在进入“云计算”时代,许多IT企业都在进军“云计算”市场。美国国际数据公司预测,到2012年全球“云计算”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约420亿美元,未来5年企业在“云计算”技术上花费的预算将是现在的3倍。

      二是具有巨大的市场开发潜力。随着3G移动通信的发展,手机互联网用户越来越多,手机、笔记本、上网本等将形成联动,创造出许多新的市场空间。据工业和信息化部预测,3G牌照发放后,相关企业今后两年至少投入2800亿元建设资金,仅此一项有望形成上万亿元的产业发展规模。计算机已被列入我国“家电下乡”产品,通讯“村村通”工程正在推进,农村信息化迎来了新的机遇,中国农村巨大的市场潜力将得到开发。

      三是国际经济危机为我国IT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在危机影响下,国际弱竞争环境为我国IT企业开拓新兴市场提供了机会,随着海外资产大幅贬值,实力较强的企业可以开展跨国并购,引进技术和人才。危机也降低了购买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成本,为我国企业购买先进适用技术带来了有利时机。

      

      四、绿色制造业

      制造业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包括钢铁、机械、汽车、造船、航空航天等行业。本文要强调的是绿色制造业,这里的绿色是指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或者低消耗、低排放,凡是符合低消耗和低排放要求的产业都可算作绿色产业。绿色制造业即是低消耗、低排放的制造业,所有的制造业都有可能成为绿色制造业。绿色制造业具有潜力的理由有:

      一是制造业是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主体产业。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制造业正在大发展。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工业化初期阶段一般以轻纺工业为主体,中期阶段一般以重化工业为主体,后期阶段一般以深精加工工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体。我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快速发展的时期,而重化工业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国际经济危机如何演化和影响,制造业都将在今后一段时期扮演中国工业化的主要角色。

      二是绿色制造业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然方向。与农业和服务业相比,制造业的资源消耗较多,对环境的破坏较大。十三亿人口的中国进入重化工业大发展的时期,如果继续按过去发达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走,必将对资源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事实上,这种压力已是当前的现实。而且,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新形势下,国际社会将对节能减排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提出越来越严格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新形势,我国政府也在采取一系列主动的措施,促进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制造业的发展必须在符合绿色要求的框架中进行。

      三是国际经济危机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危机影响下,迫于生存压力,发达国家的制造企业将向中国等新兴市场加速转移,中国制造业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危机也为我国制造业通过投资收购,积极参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利用国际技术和人才资源提供了机遇。

      

      五、文化传媒业

      文化传媒业是一个大家族,包括文化创意产业、传媒产业、教育培训业、体育娱乐产业等。文化传媒产业具有潜力的理由有:

      一是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我国的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人们对精神文化方面消费的需求将大幅增加。据预测,到2015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占GDP的比重将超过5%以上。全国每年因新兴产业发展的培训人数需求量达3000万人次。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资源都有待进一步开发。当前新文化、新媒体业态不断产生,预示着文化传媒产业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是文化传媒产业是重要的新经济增长点。文化传媒产业知识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产业附加值高、发展潜力大,符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符合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符合扩大内需的要求,是最具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产业。文化传媒产业是内容产业,资讯技术、网路技术和数位技术正与文化传媒产业广泛深入地对接和融合。随着电信重组、卫星直播、数字电视以及通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网“三网”融合的快速发展,文化传媒产业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3G牌照已开始发放,中国第一颗直播卫星中星9号已发射升空,迈出了卫星直播时代具有实质性意义的第一步。目前启动有线电视数字转换整体转换的城市已经超过100个,数字转换用户首次突破4000万户。

      三是国际经济危机为文化传媒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文化传媒产业是提供精神粮食的产业,具有反经济周期的特点,危机时期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反而会增强。

      

      六、医药保健业

      医药保健业是直接为人的生命和身体健康服务的产业,包括医药业、医疗业、保健业及其相关行业,如医疗器械制造业等。医药保健产业具有潜力的理由有:

      一是需求的空间越来越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的健康和生命的长寿,越来越舍得在这方面进行投资。医药产业是当今世界竞争最激烈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医药工业是第四大创利产业。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平稳,2008年我国医药工业累计实现利润708.9亿元,同比增长28.4%。近20年来,我国中药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达20%以上。近年来,中国保健市场一直保持17%以上的年增长率。

      二是医疗体制改革为医药保健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2009年1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这为更多的人看得起病、买得起药奠定了基础,为医药保健业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新医改以预防为重心,将给疫苗产业带来新机会。新医改也将给普药、中成药、医疗器械等产业带来新机会。

      三是国际经济危机为医药保健业发展带来了新契机。医药保健产业被普遍认为是抗周期或抗危机的行业,越是在危机时期,人们对医药保健的需求越是迫切。政府在4万亿元拉动内需投资中,明确投入医药行业的已有48亿元,对医疗器械行业的拉动估计在0.8%左右,对药品消费的拉动估计为0.77%。而2009年全年预计卫生总投入将达700亿元左右。

      

      七、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来说的,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设施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都市农业、休闲农业、创汇农业等。现代农业具有潜力的理由有:

      一是现代农业永不衰落。不管在何种形势下,吃的需求永远都不会消失,农业永远都有生存的依据。尽管全球经济危机对所有产业都带来了重大冲击,但现代农业有望成为相对亮点,原因是粮食需求受收入影响较小。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最近联合发布的一份报告说,今后10年,迅猛增加的粮食需求将支撑农业发展势头,抵御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这份报告预测,2009年至2018年,农产品平均价格将比1997年至2006年间上涨10%至20%,植物油价格上涨幅度可能超过30%。现代农业所生产的有机食品将越来越占重要地位,预计今后10年中国有机食品占国内食品市场的比重有望达到1-3%,成为世界第三大生产国和第四大消费国。

      二是国际经济危机为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由于国外农业受到国际经济危机较大打击,为我们农村吸引国外的现代农业人才和技术、承接国际农业产业转移带来了机遇。危机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动力,必将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危机还会使那些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业受益,促进特色农业的发展。

      三是十七届三中全会为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机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就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出了七项措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特别是提出了抓紧实施粮食战略工程,加快落实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等具体政策。这些无疑为今后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制度和政策基础。

      上述七大产业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它们大都属于短缺型产业、内需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实体型产业、政策鼓励型产业或危机获益型产业。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