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财经新闻
  • 8:海外财经
  • A1:市 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研究
  • B7:信息披露
  • B8:人物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C65:信息披露
  • C66:信息披露
  • C67:信息披露
  • C68:信息披露
  • C69:信息披露
  • C70:信息披露
  • C71:信息披露
  • C72:信息披露
  • C73:信息披露
  • C74:信息披露
  • C75:信息披露
  • C76:信息披露
  • C77:信息披露
  • C78:信息披露
  • C79:信息披露
  • C80:信息披露
  • C81:信息披露
  • C82:信息披露
  • C83:信息披露
  • C84:信息披露
  • C85:信息披露
  • C86:信息披露
  • C87:信息披露
  • C88:信息披露
  • C89:信息披露
  • C90:信息披露
  • C91:信息披露
  • C92:信息披露
  • C93:信息披露
  • C94:信息披露
  • C95:信息披露
  • C96:信息披露
  • C97:信息披露
  • C98:信息披露
  • C99:信息披露
  • C100:信息披露
  • C101:信息披露
  • C102:信息披露
  • C103:信息披露
  • C104:信息披露
  • C105:信息披露
  • C106:信息披露
  • C107:信息披露
  • C108:信息披露
  • C109:信息披露
  • C110:信息披露
  • C111:信息披露
  • C112:信息披露
  • C113:信息披露
  • C114:信息披露
  • C115:信息披露
  • C116:信息披露
  • C117:信息披露
  • C118:信息披露
  • C119:信息披露
  • C120:信息披露
  • C121:信息披露
  • C122:信息披露
  • C123:信息披露
  • C124:信息披露
  • C125:信息披露
  • C126:信息披露
  • C127:信息披露
  • C128:信息披露
  • C129:信息披露
  • C130:信息披露
  • C131:信息披露
  • C132:信息披露
  • C133:信息披露
  • C134:信息披露
  • C135:信息披露
  • C136:信息披露
  • C137:信息披露
  • C138:信息披露
  • C139:信息披露
  • C140:信息披露
  • C141:信息披露
  • C142:信息披露
  • C143:信息披露
  • C144:信息披露
  • C145:信息披露
  • C146:信息披露
  • C147:信息披露
  • C148:信息披露
  • C149:信息披露
  • C150:信息披露
  • C151:信息披露
  • C152:信息披露
  • C153:信息披露
  • C154:信息披露
  • C155:信息披露
  • C156:信息披露
  • C157:信息披露
  • C158:信息披露
  • C159:信息披露
  • C160:信息披露
  • C161:信息披露
  • C162:信息披露
  • C163:信息披露
  • C164:信息披露
  •  
      2009 8 27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评论
    伯南克连任
    美联储独立性险胜一回
    千万别太高估了热钱的规模与能量
    既是旗舰公司
    就非得志存高远不可
    啊约,我的荷包……
    巨额外储下的中美经贸关系盘根错节
    光伏产业之困
    “中国创造”之痛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光伏产业之困“中国创造”之痛
    2009年08月2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敬伟
      ⊙张敬伟

      

      国际金融危机打乱了迅速发展壮大的中国光伏产业的匆匆脚步,国外市场需求萎缩,市场寒冬骤然而至,多数企业亏损、停产,全行业提前步入洗牌。两三年间,国内先后有上千亿元资金涌入这个新兴产业,但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撑,在市场泡沫破灭后,中国企业已经并还将付出惨重代价。

      现在打开网媒和纸媒,光伏产业已经成为不少地方产业规划的“流行词”。可就在两年前,光伏产业在中国还是稀有名词。下面的数据足以说明问题。2001年,中国光伏电池产量仅3兆瓦,2007年已达到2000兆瓦,居世界第一,6年增长了600多倍。统计表明,目前我国的光伏产业链中,已投产的有10多家多晶硅企业、60多家硅片企业、60多家电池企业、330多家组件企业,太阳能电池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30%。截至今年上半年,四川、河南、江苏、云南等20多个省有近50家公司正建设、扩建和筹建多晶硅生产线,总建设规模逾17万吨,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这些产能若全能兑现,超过全球需求量的2倍以上。

      这意味着,即使没有金融危机,全球也消化不了国内一哄而上的光伏产业。遗憾的是,金融危机一来,光伏大市场欧洲订单锐减,导致国内光伏产业处于全行业停顿状态。据悉,目前多晶硅市价已跌至每公斤70美元,逼近企业成本底线。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国内太阳能市场几乎处于休眠状态,光伏产业无法通过激活内需市场的方式来消化,只能寄望于海外市场。在全球市场看不到希望的情势下,这一波囫囵吞枣的光伏产业大跃进,千亿投资恐有打水漂之虞。

      灵光一现的中国光伏产业急遽陷入泡沫化生存困境,给中国产业布局上了一堂生动的市场课。

      作为传统的加工市场,中国光伏产业处于赚取加工费的产业末端。在此情势下,光伏产业在中国市场越是实现产业聚集和产能倍增,积累的市场风险越大。除了利润大部分为握有核心技术的上游企业所蚕食,而且还受制于海外市场。一旦遭遇市场梗阻,中国市场积累的产能就无法消化,导致整个产业的过剩。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国光伏产业短期内的一哄而上,也推升了国际市场多晶硅的价格。仅去年一年,“中国制造”为“海外创造”(海外七大多晶硅核心技术企业)提供了数十亿美元的利润。繁华过后,只有规模没有技术的低附加值产业复制,除了求得中国“全球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的虚名外,中国光伏产业没有占得任何市场之利。而且,在国内市场无序的竞争中还吹大了让上游企业赚足利润的多晶硅泡沫,而泡沫破裂的风险却由国内众多企业承担。

      更具市场迷惑性的是,由于光伏产业和太阳能电池紧密相连,遍地开花的光伏产业往往预示着环保产业和清洁能源的光鲜和时髦。殊不知,很多权威专家认为光伏产业属于“高能耗”(提炼一吨多晶硅要消耗16万度电)、“高污染”企业(多晶硅生产环节的副产物四氯化硅及尾气为有害污染物),而中国光伏产业的技术水平较低,处理能耗和污染的能力还很欠缺。

      多年以来,中国早已确立了转型升级的产业政策,对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蝶变充满期待。但这一轮光伏产业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表明,中国产业还未摆脱只求规模不求技术的微利制造惯性。而导致这一市场失衡的产业流弊,除了一些企业的跟风,与各地贪大求全的招商引资政策不无关系。

      金融危机,本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即通过市场选择淘汰掉一些低端企业,从而使“中国制造”实现高端化最终升格至“中国创造”。现在看来,如果权力和市场纠葛不清,一些产业恐怕很难实现更新。 (作者系财经评论员,现居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