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创业板,是今年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上的一件大事,现在可以说已经是箭在弦上。不过,此刻也有一则消息与此不很协调,这就是办理开通创业板交易手续的投资者人数并不多,原先预期的人们会争先恐后去登记的局面,并没有出现。
早在10年前,中国就出现了创业板热,虽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创业板迟迟没有能推出,但是很长时间以来只要稍稍有点什么相关动静,沪深股市中有创投概念的股票就会出现异动,可见两市投资者对创业板其实是很认同的。今年管理层将开设创业板列为工作的重点,也激发了广大投资者投资创业板的热情,在有关媒体上半年所进行的抽样调查中,70%以上的投资者表示愿意投资创业板。也因为投资者的热情很高,让管理层不能不担心其对创业板的认识不够充分,风险意识淡薄,因此专门制定了对创业板投资者实行适当性管理的规定,希望以此来促使投资者加深对创业板的认识。不过,没有想到的是,在适当性管理管理办法推出、创业板开户正式启动以后,市场上的创业板热却好像退潮了。
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创业板开户会遇冷呢?
想来,创业板还没有真正开设,大家还不急于马上就办理开户手续,当然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是,客观而言,笔者以为,对创业板特点的介绍倚重倚轻,不够全面,过度强调风险,恐怕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人们发现,媒体上对创业板的介绍,大量篇幅是讲风险如何大,海外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创业板又是如何暴跌的,即便是在有关适当性管理的相关文件中,也是重点渲染了创业板的高风险特征,强调“买者自负”原则。
毫无疑问,充分揭示创业板的投资风险完全必要,但问题是创业板除了有很大的风险以外,同时也存在更大的投资机会,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并且总体来说,机会大于风险,否则就没有必要办了。因此,以笔者之见,准确的做法应该是全面提示创业板的特点,而不能光讲风险。这不,客观上因为宣传的重点是讲风险,而在一些舆论上甚至出现了将创业板风险夸大化的倾向,这就不可能不对投资者产生负面的影响。显然,不对创业板进行全面的介绍,过于强调风险,不但不利于创业板的顺利起步,同时也有碍社会风险投资意识的真正提高。
忽视事物本质的例子并不少,其负面影响在市场上更是随处可见。远的不说,最近对上半年新增7万亿信贷的一些议论就是这样,其观点是新增信贷太多了,导致资产价格上涨,助长了股市、楼市的泡沫,给今后的经济运行埋下了隐患。有的舆论还顺势提出了实质上具有紧缩色彩的建议。且不说上半年7万亿元新增信贷投放是否真的产生了那么多的负面作用,在这里人们先不妨想一想,如果没有这些信贷的投放,中国经济会如此迅速地走出最困难的时期,在世界上率先复苏吗?当然,在如此大规模的新增信贷投放中要找出些问题来并不难,但是这毕竟不是主流。而把一些次要的因素大加渲染,给市场造成一个上半年货币政策执行出了问题,现在要赶紧调整的印象,显然是不恰当的。
在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现象,从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很普遍,也很正常,但是,任何正确的舆论,其前提一定得客观公正,并且是全面的。所谓的导向性,也只有在客观、全面的基础上才有其价值。那些片面乃至过激的舆情舆论,不但违背了事实本身,而且还会误导市场。无论是创业板开户冷清,还是因为担忧巨量新增信贷所引发的沪深股市震荡,实际上都已从不同角度发出了警示,值得我们认真关注。
(作者系申银万国证券首席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