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信息披露
  • 4:财经要闻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圆桌
  • 8:信息披露
  • 9:半年报特刊
  • 10:半年报特刊
  • 11:半年报特刊
  • 12:半年报特刊
  • 13:上市公司
  • 14:产业·公司
  • 15:半年报数据
  • 16:半年报数据
  • 17:半年报数据
  • 18:半年报数据
  • 19:半年报数据
  • 20:半年报数据
  • 21:半年报数据
  • 22:半年报数据
  • 23:半年报数据
  • 24:半年报数据
  • 25:半年报数据
  • 26:半年报数据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A1:理财
  • A2:开市大吉
  • A3:股民学校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披露
  • A6:信息披露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基金·基金一周
  • B3:基金·聚焦半年报
  • B4:基金·聚焦半年报
  • B5:基金 聚焦半年报
  • B6:基金 聚焦半年报
  • B7:基金·基金投资
  • B8: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0:基金·投资基金
  • B11:基金·海外
  • B12:基金·晨星排行榜
  • B13:基金·理柏排行榜
  • B14:基金·互动
  • B15:基金·研究
  • B16:基金·焦点
  •  
      2009 8 31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评论
    外论一瞥
    高度警惕美元贬值风险早做应对预案
    消费金融公司怎样拓展自身的蓝海
    人口控制:英国人无法再忌讳了
    融资杠杆游戏死灰复燃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外论一瞥
    2009年08月3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外论一瞥

      伯南克还须展示更超强政治能力

      《经济学家》8月27日评论

      伯南克还须展示更超强政治能力

      奥巴马8月25日再次任命伯南克为美联储主席,受到华尔街和美国政界人士的热烈欢迎,几乎没有任何反对的声音。

      无疑,这是个正确的决定。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外界注意到,自从1930年代以来,在面对恶劣金融危机方面,伯南克的表现极为出色。二是,如果在这个时候替换他,则外界必将对奥巴马政府的执政意图产生怀疑。因为,在很长时间以来,美国的中央银行一直处于政治的风口浪尖之上:左派指责它没有阻止金融家的过度行为,而右派则指责它经常越过自己的权限以干预经济发展。

      其实,如今这依然是美国一个非常富有争议的话题,它也不会因为伯南克的再次连任而销声匿迹。相反,在未来4年里,无论是经济层面,还是政治层面,伯南克都将面临严峻挑战,甚至大于金融危机本身所带来的挑战。

      而现在美联储就面临一个头号挑战,就是它一方面必须阻止美国陷入通货紧缩的泥沼,但另一方面又不能因为刺激经济复苏而使美国面临通货膨胀的风险。对于伯南克来说,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而伯南克在政治上面临的挑战则更艰巨。考虑到美国的低增长和高失业率将持续一段时间,美联储的政策将如同走钢丝。一方面,如果美联储打算抛售抵押债权,则房地产企业必将反应强烈;另一方面,如果财政赤字不断攀升,则国会和白宫方面必将对其出以重拳。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伯南克在他的第二个任期内,不仅要展现他处理经济危机的能力,而且还必须要展示他更加超强的政治能力。否则,等待他的只会是一个词——失败。 (张金翠 编译)

      双谷底的危险

      《莫斯科时报》8月27日文章

      双谷底的危险

      在过去几个月中,全球资产价格急速反弹。股票价格在发达经济体中上涨了30%,这一数字在大多数新兴市场更高。石油、能源和金属价格也有所上涨。同时,政府债券收益增加。但是,这是受经济基本面趋势影响的资产价格复元吗?其持续性可靠吗?股票市场的恢复,究竟是熊市的开端还是牛市的先兆?

      经济数据显示,基本面是有所好转的。衰退的风险已经减少,全球衰退今年年底结束的希望在加强。但可以肯定的是,并没有足够的可靠性因素参与其中。同时,某些资产价格的快速上升,威胁着还未触及底部的全球经济的恢复。可以预见,经济下行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首先,信心和风险翻转是易变的,如果宏观经济和金融数据出现向下趋势时,蒸发性就会立即现身。其次,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零利率、定量放松、新信用工具、政府债券的释放和非流动风险私人资产的购买,用来稳定金融系统的巨额资金可能会引发金融和商品市场上受流动性主导的新资产泡沫。比如,融资渠道相对便利的中国国有企业会购买信用产品以及囤购超过其生产能力的材料。

      更糟糕的是,恢复很可能是活力不足的,因为私人、公共部门的债务限制了家庭、公司等使用资金的空间。同时,资产价格的上升可能导致双谷底衰退。高油价在2008年夏将全球经济推入衰退,超过140美元一桶的高油价是继房产崩陷、金融混乱后压在世界经济上的最后一根稻草。另外,上升的财政赤字也推高了政府长期债务的利润,这都可能在未来的恢复时期再次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结果是,追高的商品价格、上升的政府债券收益和税收增加都可能造成新的增长缓慢,即使并非一个直接的双谷底衰退。

      (作者: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鲁里埃尔·鲁比尼 贺艳燕 编译)

      摆脱对全球变暖的狭隘反应

      《华尔街日报》8月27日专栏文章

      摆脱对全球变暖的狭隘反应

      近20年来,防止全球变暖的努力没有取得多少成效。1992年的里约热内卢削减碳排放的承诺无法兑现。2002年京都更庄严的承诺也没能控制住二氧化碳的排放。上述唯一可能的教训是减少碳排放的协定成本非常高昂,因此在政治上很难通过,以至于最终无效。

      不过,这也是许多人都顽固地选择忽视的一个教训,因为政治家们计划重聚来协商达成新的碳排放条约(这次是今年12月在丹麦的哥本哈根)。即使他们设法弥合分歧并签署协定,但极有可能,明天的政治家们并不会去实现它。

      其实,全球变暖不仅仅需要采取行动,还需要采取有效行动,否则只会是浪费时间。然而,有一个事实我们必须明白,没有科技革命,就无从终结我们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而我们甚至还没有接近这一革命的开端。如果替代技术尚未准备就绪的话,高碳科技将只会损害经济增长,使我们的情况变得更坏。

      因此,有人建议决策者们放弃减少碳排放的磋商,在大量投资研究与开发上达成协议。研究表明,每年投资1000亿美元用于以非碳为基础的能源研究,将会在一个世纪左右的时间里从根本上终止全球变暖。

      事实上,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并不是应对全球变暖的唯一答案。下周,一群曾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们将汇聚乔治敦大学,考察所有新研究并找出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如果顺利的话,他们的考察结果将会影响辩论并帮助决策者们摆脱狭隘的、具有严重缺陷的全球变暖反应。

      我们这一代人将会在未来受到评判,但评判的标准,不是我们关于全球变暖的华丽言辞,也不是我们对全球变暖的深切关注,而是我们能否终止全球变暖将为我们带来的痛苦。政治家需要停止空口许诺,开始接受最有效的方式来帮助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

      (作者:丹麦“哥本哈根共识中心”主任罗姆伯格 张金翠 编译)

      《经济学家》8月27日社论

      大公司卷土重来

      比尔·克林顿1996年说,“大政府时代结束了。”他应该再加一句,那就是“大公司时代也已经结束了。”20世纪90年代,像泛美航空公司这样的伟大名字已经消失。其他的公司日子也不好过。在1990年至1995年间,IBM裁员122000人,这是其员工总数的四分之一。在1974年至1998年间,由大公司创造的GDP份额从36%下降到17%。这似乎意味着大公司在未来的商业竞争中将处于劣势。

      今天,大公司的形势正在发生扭转,一定程度上,这一变化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由于风投市场受到重创,许多年轻企业的资金流断裂,而政府在危机中的主要救援对象是他们认为影响重大的大公司,如花旗银行和通用汽车,可以说,危机挤压了小公司的生存空间。

      还有一些现实的因素促使人们重新考虑大的好处。一是意识到外包会出现的风险,如以次充好的承包商会令公司品牌受损,合作者也并非总能达到公司的要求。二是大公司能更好地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从而有力地缩减成本。比如思科系统公司就将其视频技术首先用于公司内部的交流,从而大大节约了沟通成本。

      当然,大和小应该是共生的,最成功的经济生态系统,应包括多种多样的大公司和小公司。硅谷滋养了一批驰名的品牌,但同时也有众多跑马灯式的公司。

      大公司卷土重来,对于世界经济来说是令人振奋的,但也不可忽视脚下的陷阱。缺乏现金可能会诱惑公司全面撒网,寻找任何赚钱机会,但实践证明,最成功的公司专注于其最擅长的事。对于政府来说,其权力的最好归宿不是一味注资大公司,而是为成长中的企业减轻负担和清除障碍。(贺艳燕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