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者面临被拯救?这一听起来犹如天方夜谭的情况现在确确实实发生了。上周四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表示,其为超过6.2万亿美元的美国银行存款提供保险的储蓄保险基金规模已经自去年第一季度的524亿美元下降至104亿美元,达到199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与此同时,列入该公司问题名单的银行家数在二季度再度增加111家,达到416家,资产规模总计达到2998亿美元,而在2008年6月底,这一名单上的银行只有117家,涉及资产仅783亿美元。仅在今年的8个月内,美国州和联邦管理者就已关闭了84家银行,这一数字在年内估计还将不断增加。
迅速增长的问题银行家数,庞大的待拯救资产数字与急剧下滑的储蓄保险基金规模之间形成了鲜明对照,虽然年初FDIC已提升了保险费率,但这一举措仅仅稍稍延缓了其面临的资金困境。要保证FDIC能确实履行职责,再度提升保险费率已是势在必行,与此同时,FDIC也需要考虑是否从财政部借款以应对可能出现的保险资金枯竭。
在FDIC成立之后的70余年里,向财政部求援并不多见,上一次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储蓄信贷协会危机之时。当时的危机最终导致同样成立于上世纪30年代的联邦储蓄贷款保险公司(FSLIC)整个机构被取消,其职能改由FDIC承担。1991年,FDIC同样面临资金枯竭窘境,美国由此颁布《存款保险改革和纳税人保护法案》,在追加资金给FDIC的同时对其保险费体系作出重大调整,最终建立了目前这种基于银行风险状况而调整费率的保险体系。
回过头来看国内,虽说我国近几年主要商业银行在剥离不良资产后大规模上市融资,核心资本充足率都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银行业并没有遇到如美国一般的困境,相反在去年以来的宏观调控政策转向过程中还能够给予实体经济以超乎预期的信贷支持,但在大规模的放贷背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特别是核心资本充足率的水平已大幅下降,由此也隐藏了极大的金融危险。
FDIC再次面临危机的根源,在于美国银行业自身极大的不稳定性,虽然联邦政府通过TARP计划和压力测试拯救了巨型银行,但中小银行的困境却与日俱增。从美国的金融危机中可以看出,核心资本是防御银行业风险最为重要的武器,附属资本仅仅是在正常经济运行环境下保证银行避免个体风险的一种缓冲,在系统性金融风险面前,附属资本所带来的补充几乎完全无用。因此,《巴塞尔协议》和我国《商业银行法》中规定的核心资本充足率4%的水平,事实上并不足以应对在复杂金融环境下的系统性风险。如果不能在国内金融环境仍属健康,银行业整体不存在太大风险的情况下提升对核心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并加强对于附属资本计算规则的限制,中国的银行业迟早会面临新一轮金融危机的洗礼,到那时中国的银行业或许不仅不能成为帮助宏观经济快速走出谷底的坚强基石,相反还可能拖累中国经济。
有鉴于此,银监会所提出的对资本充足率限制的新规有其必须实现的特定意义,尽管这一规定在短期内可能造成对银行业盈利和经营拓展的不利影响,但从长期看却必将利于中国金融业整体的稳定发展,因此银行业更应当从积极的角度应对新规则的相关要求,而非以这样或者那样的理由拖延乃至变相规避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只有如此,才是对中国经济真正负责的表现。
(作者系东航金融注册金融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