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改委前天突然宣布上调成品油价格。这一招看起来很高明,比如产生了打击“囤积居奇”的效果。不过终究是慢了半拍,令市场各方都有些失望。本来,已经有了《石油价格管理办法》,成品油价格调整机制也已具雏形。而所谓机制,就是一旦条件适合,就自动起作用的东西。几天前,按照国际市场原油价格22日移动平均价格偏离4%即可上调的标准,成品油价格调整的窗口就已显现,人们在心理上,包括行动上,都做好了上调的准备,就等涨价这只“靴子”落地了。可是,它偏偏没落地,于是,各种猜测满天飞,诸如抠字眼、减少调价频率以维护市场稳定,消除通胀预期等等。
原油和成品油市场价格的形成,有其特殊性。首先,国内原油自给能力不够,对原油需求的一半以上,需要通过进口满足,如果国际油价或者进口价格波动,国内成品油价格就势在必调。其次,国内成品油市场高度垄断。成品油价格的涨跌,严格来说,是中石油和中石化与各方博弈的结果,而且更多取决于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态度。
原油的均衡价格,只有一个标准,即国际市场价格。国内成油品价格必须以此为标准来调整,脱离这个标准,都会降低市场效率,并引发走私这种极端的市场调整行为。如十几年前,国内油价明显高于国际市场,就引发了成品油走私的狂潮。
长期以来,维护成品油价格稳定,是管理部门的基本思路。的确,成品油价格是基础价格,对宏观经济稳定有重要影响。但价格稳定的基础,是价格是真正的市场价格,能准确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以及资源配置的效率,而把价格稳定等同于低价格,则是错误的。成品油的低价格,意味着整个社会为成品油消费所实际支付的代价,低于应付出的代价,本来稀缺的资源由于低价格被过度消费、浪费掉了。
眼下,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原油进口国,是世界上原油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而且这个趋势将随着汽车进一步进入家庭等因素,将继续保持下去。如果价格被人为控制,低于均衡价格,养成美国人那种大手大脚的习惯,那么,恐怕全世界的油都不够中国使用。这是万万不能出现的局面。
涨价,当然对中石油和中石化有利。不过,这两巨头如果盈利了,就要上缴财政(至少理论上如此);亏损了,则可享受国家财政补贴。所以,成品油价格调整与否,与自身利益并不特别密切,而且如果不涨或者慢涨价,还可较少受到社会各方的指责,所以,两巨头至少没有涨价的主动性。但问题在于,自身利益有了保障的垄断者,也没有了积极性保障消费者用油的安全可靠。从这个意义上,笔者以为,应该重新理解“关系国计民生”,不能把什么都纳入“国计民生”这个筐。是垄断能保证国计民生,还是适度放开,允许民营企业进入,运用全社会的智慧,通过竞争,更能保证国计民生?
一涨价就补贴,也是传统的思路。成品油涨价,肯定会增加生产成本。这个成本,应该由全社会承担。补贴,实际上是对市场作用的“反动”,越少越好,没有最好。比如,对于出租车的补贴,就没有必要。补贴出租车公司,就是补贴打车的人,似乎没有道理。 如果是为了保证出租车行业的稳定,则完全可以通过听证,调整出租车价格。如果出租车业竞争比较充分,涨价的部分成本,就可以消化掉。补贴存在的唯一理由,是公平,所以,补贴的接受者,应该仅限于社会最贫困的人群。否则,成品油价格改革的价值何在?
原油的价格变动,是有规律的。原油是会被耗竭的资源,从长期看,可耗竭的原油价格将是缓慢上升的。从短期看,原油价格取决于利率水平(即社会平均利润率)。是否开采原油,取决于获利与否。如果投入资金,把原油开采出来出售的获利,比把资金存到银行利息更多,就会有人开采,否则,不如继续把资金放在银行升息合适。如果考虑到原油开采市场是充分竞争的,结论就是:短期原油价格必然与利率变动同向。原油是以美元计价的,美元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原油价格,这也是油价巨变的根本原因之一。不过,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货币,受到多种抑制力量的约束,其长期趋势,还是稳定的。金融危机之后,人们原先预料美元将大幅贬值的情况,没有出现,就是明证。
所以,社会应该习惯于油价的调整。在美国,加油站的价格几乎每天都变,每个加油站的价格也不尽相同。这背后,就是在把涨价成本社会化,也是在运用全社会的智慧来保证用油安全。
管理部门,常常担心社会和公众的承受能力不够,因此想尽办法减少震荡。可是,经过30年的改革,社会和公众对于价格变动的承受能力,早已今非昔比。也许问题刚好相反,是管理部门对公众的承受能力估计不足,而顾忌太多,结果可能贻误了改革的时机。这次油价没有调整,人们多有抱怨,就是一个提醒。既然社会已做好了心理准备,那就不妨让成品油价格变动的频率再高些,同时,垄断和补贴再少些吧。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