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春世界雕塑公园雕塑艺术馆展出的第11届全国美展首展雕塑展中,老中青三代雕塑艺术家们的作品在这里绚丽绽、争奇斗艳。然而,当人们正在尽情徜徉在雕塑艺术的海洋中时,还有一群人却在以他们特有的姿态奔忙于园区内——他们就是每天不停为园中的景观雕塑进行“装扮”的环卫工人们。与20年前一些老雕塑家还得自带清洗工具上街为其作品进行“打扮”相比,现在停驻在园内的雕塑的确要幸运很多。然而,不是所有景观雕塑都能获得这种待遇。伴随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围绕城市景观雕塑的相关问题只会不绝与耳。
创作之难:甲方乙方的拉锯战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城乡发生的最大变化莫过于都市化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当物质生活逐渐富足,人们自然开始关注周围环境的美化,被纳入公共艺术范畴的城市景观雕塑随之兴起。一时间,各大城市竟相热衷于“造像运动”,从写实到抽象,从几米到十几米甚至几十米,各类各形质的雕塑如雨后春笋般闯进人们的视野。
做大型城市景观雕塑需要高额的成本和时间,然而出资方往往会限制工期,一个十几米高的雕塑通常会被要求在短短的一年甚至半年内完工。这个时候,艺术价值往往会被“面子工程”所取代。更让人担忧的是,中国这个人情社会中的利益争夺。广东某处雕塑由于没有交给本地雕塑家,曾引起过当地美术界的强烈抗议。即便是交由当地艺术家创作,也存在着某种远非艺术价值可以衡量的标准在左右雕塑最后的面貌,天津某处极富地方特色的景观雕塑曾因某领导的好恶面临被拆除的尴尬境地。城市景观雕塑的审美价值在出资方的金钱大棒面前显得脆弱无比,城市雕塑从来就不仅仅是艺术。
话说回来,城市雕塑的艺术价值终究要到创作者那里追根溯源。面对一些莫名奇妙的抽象雕塑,我们不禁要问,那些大型城市景观雕塑的创作者具备这种能力吗?尽管国家有关部门已要求从业者具备相关资质,但问题是一个地区的城市雕塑往往不是由本地区最优秀的创作者完成的。放下这背后的人情关系不说,仅从艺术层面考量,从全国各大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能完成与真人等大的雕塑已属不易,面对需要放大几倍的大型景观雕塑,不经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磨练,要想做出一件“可以留下”的作品绝非易事。
维护之难:公民素质的标尺
除了创作外,城市雕塑与架上雕塑最大的不同就是面临着一个维护管理的问题。这也是记者为何在文章开头为长春世界雕塑公园内的雕塑叫好的原因了。我们看到了太多满面灰尘的“小女孩”,看到过太多“残缺美”,看到过有人将街头雕塑请回家独赏,就连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的雕塑被破坏的报道也频见报端,这些都让我们反思,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力气建造城市景观雕塑呢?
想必它不是政府的形象工程,因为我们已经有那么多高楼大厦可以炫耀,想必它也不是艺术家竞技的舞台,因为从雕塑语言本身而言,架上似乎更符合艺术价值的体现。说到底,它们是为了美化我们共同生存的城市空间。一件成功的城市景观雕塑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精神的承载者,如自由女神之于纽约,如撒尿小英雄之于布鲁塞尔。不过,我们更不该忘记,生活在那个城市的人民是以一种怎样的态度来守护自己“人类灵魂的凝聚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