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深股市8月的剧烈动荡使得它与全球股市的联动性成了引人关注的话题。英国《金融时报》有篇文章甚至提出了一个极具蛊惑性的问题:“中国打喷嚏,世界会怎样?”确实,一个月左右先后发生四、五次跌幅达到5%上下的单日暴跌,如果算上跌幅在3%左右的盘中暴跌,则总计不下十次之多。过于异常的表现,必有非同寻常的话题,自然不能不引起世人关注。可是,沪深股市当真与世界股市的联动性已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步吗?这显然是值得怀疑的。
根据《金融时报》文章的统计,“自2008年1月以来,在20个月中,上证综指有16个月与美国标普500指数(S&P 500)的走势相同,关联度达到了80%。而从2002年1月到2007年12月的84个月中,上证综指有37个月与标普500指数走势相同,关联度仅为45%。中国与其他亚洲股市之间的关联度更高。在过去20个月中,上证综指有17个月与富时亚太指数(FTSE Asia Pacific index)走势相同,关联度达到85%。”
或许我们不该怀疑这个统计的真实性,但稍具常识的人们不能不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的走势相同的月份,是指的一个月全部走势基本相同,还是仅仅最后一日收出的月K线的颜色相同,其所表示的意义可能有着很大不同。K线不仅有长短之别,而且是光头光脚还是长手长脚的走势,其所表示的意义更大相径庭。仅凭颜色归类,不免有失之于过于笼统和简单之虞。魔鬼总是隐藏于细节,真正表现出关联性的,通常并不是统计长度为一个月甚至一年的整体走势,而是某个或连续数个具体交易日的心电图轨迹。摩根大通的分析师虽然也认为, 8月3日至17日,中、美股市的关联度比2009年整体更紧密。但他们却注意到,这种关联在8月19日似乎失效了,因道指相对走高,然而上证指数却大幅跳水。 8月21日《华尔街日报》Matt Phillips主笔的“市场脉动”专栏文章也说,“我们曾认为,周三(8月19日)会引发美国股市的下挫。但我们错了。投资者没有理会上证综合指数4.3%的跌幅,而是将目光转向了美国经济出乎意料的好于预期的报告上”。当日美国三大股指分创年内新高。
其实,迄今为止,欧美股市的表现,并没有理会人们对于联动性牵强附会的理解。统计显示,8月上证综指急挫了21.8%,而道琼斯指数的涨幅为 4.1.5%,标准普尔500指数为4.2%,均为2000年以来同期表现最好的月份。至于亚太股市,更显示出涨跌不一的错综复杂格局。
总体上,各国各地区股市的走势,主要是对各自经济发展趋势和预期的反应。在金融危机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人们把太大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经济增长将会拉动世界的期待上时,一旦出现事与愿违的裂痕,难免会产生担心。不过,如果把这理解为就是所谓中国股市打喷嚏,就引起世界股市感冒的理由,那显然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这里,起作用的关键因素并不是中国股市,而是中国经济。两者无论在体量上还是重要性程度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沪深股市的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市场表现也还很不成熟,在资本项目还未完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除了被批准的QFII之外,外资尚不能自由进出,并且单边交易机制也同国际市场机制谈不上接轨,更谈不上有多大的可比性和传导性了。即使是与中国内地经济发展唇齿相依的香港股市,虽然有时不可避免地会由于内地国企股占有一定比例的权重而受到内地股市剧烈波动的传导性影响,但由于港元实行的是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且港股是国际资金可以自由进出的开放性市场,其走势在很多时候也会表现出与沪深股市不具有可比性的走势。
根据Brown Brothers Harriman首席外汇策略师钱德勒对上证综指走势与其他数个市场指标之间相关性的研究,过去两年上证综指与标准普尔500指数之间的相关性为4.5%,而过去三个月来,上证综指与标准普尔500指数的相关性为18%。也就是说,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近来虽有提高的趋势,但总体上的相关性依然还处于相对较低水平。按照花旗集团股票策略师罗伯特·伯克兰的说法,近期某些相关市场的股价下跌,与其说是投资者真的认为中国股市下跌将启动一轮持久的全球性下行趋势,不如说是投资者在为获利回吐找借口。
海外媒体某些舆论对中国股市和世界股市联动性过甚其事的渲染,表面看好像高抬了中国股市,隐含的却有可能是某种不可告人的意图。如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前不久关于中国高储蓄导致美国房价走低的说法,以及某些美国经济学家把美国经济不景气看成是中国出口所导致的观点,把海外股市的异动归咎于一向不联动的中国股市,也是很滑稽的,不啻有点嫁祸于人的意味。其实,跟不断在人民币升值和拉动内需等问题上对中国的指责和非难一样,“联动说”真实的意图,无非就是要求中国政府承担起调控股市泡沫的行政责任。试看他们在渲染似是而非的联动性的同时,喋喋不休地指责的更多的不是别的,恰恰不也正是所谓的资产价格泡沫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