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夫
欧洲卖文化,亚洲卖产品。卖文化的,自己没什么损失,而服务业红火,钱越赚越多,还增加了文化亲和力和品牌认同感;卖产品的,环境与人力代价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而东西卖便宜了,还要遭人白眼,有反倾销麻烦。
这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欧洲与亚洲现在各自担当的不同角色!
合理吗?当然不合理。在讨论之前,先要说明一下,这里的欧洲,泛指发达经济体;亚洲,泛指新兴经济体。为了话题简洁、方便又吸引眼球,这里只得这么“泛”一下了。
对于这种不合理的角色分工,如果你只是看一些统计数据,也许不会有更多感受,但有机会出去看看,感觉就不同了,就会对很多貌似合理的说法打上问号。比如,比较优势理论,就是笔者最近很感怀疑的理论。特别在今年夏天,笔者去英国的几个城市转了一下,这种怀疑,就更明显了。
在英国,印象最深的事有两件。一是各类商店里出售的打折商品,大部分都是亚洲、非洲,以及中东地区的新兴经济体产品,其中中国产品是折扣率最大的商品之一。便宜程度,甚至连想都不敢想。而英国本土的产品,则很少打折。像服装、鞋袜等,你很难看到有英国出品的。二是在英国的一些学校,有不少亚洲学生,数量之多,也很惊人。比如,有一次在街上闲逛,漫漫然走到利物浦大学校区,在一条小路上,就碰到了一大批中国学生,足有三、四十个。要知道,这是在暑假,哪来的中国学生?在爱丁堡,同样也碰到了不少中国学生、韩国学生,以及抄着其他口音的亚洲学生。这些亚洲青少年,大概是英国各类学校中国际学生的主力吧?英国人向他们输出学费不薄的文化知识,还把他们的家长吸引来英国,大大繁荣了当地的旅游事业。
也就是说,当英国老百姓享受着亚洲廉价劳动力提供的商品时,亚洲先富起来的人们则跑到英国去消费代价高昂的异国文化了。
这难道是比较优势理论揭示的宿命吗?这个比较优势从何而来?尤其是其中的定价权掌握在谁的手里?亚洲难道没有文化?亚洲的东西为什么卖到欧洲就那么便宜?欧洲的就那么贵?这价值和价格关系,到底是怎么来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