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信息披露
  • 3:要闻
  • 4:市场
  • 5:公司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9:金融圆桌
  • 10:市场趋势
  • 11:开市大吉
  • 12:特别报道
  • 14:股民学校
  • 15: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16:公司巡礼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封面文章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基金投资
  • A6:基金·圆桌
  • A7:基金·投资基金
  • A8: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0:基金·私募
  • A11:基金·海外
  • A12:基金·互动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理财·热点
  • A15:理财·案例
  • A16:基金·对话
  •  
      2009 9 21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专栏
    外论一瞥
    打造G20建设性机制 中国应有深谋远虑
    外汇占款短期波动未改长期趋势
    该是脱离出口退税“怪圈”的时候了
    坎特伯雷大主教厉责伦敦金融城
    与其亏本,不如一倒了之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该是脱离出口退税“怪圈”的时候了
    2009年09月2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志鹏
      张志鹏

      在中美围绕轮胎特保暴发的贸易争端中,中国政府表现得相当冷静和克制。已有分析家指出,中方对于美国的贸易反击还是希望控制在一定程度内,更多的是表达一种姿态,警告美国以及其他经济体不要效仿这种贸易保护行为,否则就有可能两败俱伤。中国不希望,也不愿意看到中美贸易战扩大下去。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我们不会看到一场贸易战。现在出现了一些紧张,但是我的信号很简单:我们有明文规定。”

      看来,奥巴马的谋士们没有忘记美国1930年的《斯慕特-霍利关税法案》所产生的毁灭性后果。该法案将进口产品的平均税率提高到了53%,结果引起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对等报复,于是,世界贸易体系崩溃了。因为这个法案,美国的出口商品总额从1929年的52.41亿美元急跌到1932年的16.1亿美元。更何况,当今世界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哪里是二战前能相比的。任何贸易保护政策都会直接损害到相关国家的利益。就说中国输美轮胎制品吧,68%是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的,其中大部分是美国企业,包括米其林、固特异等。这些美资企业在中国获得了大量的发展空间和盈利。这次轮胎特保案将直接影响这些美资企业的利益。同时,如果中国真的对美国的汽车配件进口实现限制,在华的上海通用等中美合资企业利益无疑也会受损。

      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这一针锋相对的轮胎特保案呢?难道仅仅是奥巴马为了争取5000工人的支持吗?如果我们暂时抛开那些扑朔迷离的言论,冷静地分析,一个关键词便会浮出水面,那就是出口退税。事实上,在出口退税率的两边,站着争夺各自利益的两群人。当出口退税率提高时,中国国内的一些企业和美国的经销商、美国的消费者就会得利;当出口退税率降低时,美国国内的生产商和行业工人则会在竞争中占优。当这两群人围绕着出口退税施压时,就会表现出复杂多样的策略,轮胎特保案不过是为了撬动出口退税“杠杆”的一个手段。

      先从站在要求降低出口退税率这边的人群来看,今年6月,美国媒体和研究机构就针对中国政府大规模提高出口退税率的举动表示担忧。一位美国贸易专家认为,提高出口退税率看起来无懈可击,是合法的,但是考虑到中国享有贸易顺差,而美国和其他国家处于逆差状态,则显得不合时宜,同时也和G20会议今年4月发表的宣言不一致。由于美国没有增值税,因此不会采用类似退税手段刺激出口,但可能采取对进口产品增税的方式保护本国产业。事实上,在中美轮胎特保案的多轮磋商中,美方曾要求调低中国的钢铁、铝、化工等产品的退税率,但中方均未同意。中方不愿意谈特保案之外的任何话题,因为中方认为如果答应了美方的条件,就会影响到增值税条例的实施,并可能影响国内经济振兴计划。

      再看站在要求提高出口退税率这边的人群。中国橡胶行业协会在9月15日的通报会上向政府提出了7点建议,其中包括轮胎企业比较关注的:整车配套能以民族品牌轮胎为主;出口退税的税率能由现在的9%恢复到以前的13%至15%;主要原材料进口的关税能由目前的20%多降至5%甚至全免;政府采购也能以自主品牌为主。

      可见,在轮胎特保案剑拔弩张的背后,双方角力的仍然是出口退税率。从理论上来说,出口退税降低本国出口产品的国外价格,对本国的贸易条件不利;但是出口产品价格下跌一般会刺激出口量。如果国外对出口产品的需求相对富有弹性,那么出口量的上升的百分比会大于国外价格下降的百分比,本国的出口收入将会增加。但在实践中,中国的出口退税政策似已演变成了一个“怪圈”,一侧是出口退税造成了国内企业的不平等竞争,补贴了的出口企业不是努力提高产品竞争力,而是采取竞相压价的恶性竞争,不少出口企业所赚的利润几乎全部属于国家的出口退税;怪圈的另一侧则是巨额出口退税将“中国制造”变成了“物美价廉”的代名词,补贴了外国消费者。更为可怕的是,这一怪圈还会引致两个难题,一个是假发票骗取退税;一个就是成为国外利益集团采取贸易保护的口实。

      事实上,在2003年国务院高层就倾向于逐步取消出口退税政策,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相关部门协同加快出口退税政策的改革。然而,当遇到出口受阻时,出口退税的“法宝”又被重新拾起。该政策所引发的轮胎特保案表明,经济不景气也许是痛下决心进行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的良机,因为产业升级是“逼”出来的而不是“哺”出来的;国际竞争力和国家财政收入则是在国际、国内市场一视同仁的基础上增长的。

      该是脱离出口退税这个“怪圈”的时候了。

      (作者为广州景基投资有限公司投资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