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杨晶 ○编辑 朱绍勇
融资方案屡屡修改
国元证券历经至少21个月的再融资进程终于又有了新的进展。国元证券今日公告称,公司向非特定对象公开发行A股股票的申请,获得发审委有条件通过。国元证券内部人士表示,具体增发的形式、增发价格还将等收到证监会正式文件后,再另行公告。
自2007年12月首次提出拟定向增发募资180亿元以来,国元证券在“破发”窘境中调低增发价,募资目标调整为不超过120亿元,然而该方案过会后却因市场因素终止,再融资方案转为公开增发募集资金不超过100亿元。
在行情变迁中不断调整再融资方式、降低融资目标的不止国元证券一家。去年4月提出定向增发融资方案的长江证券,也放弃增发转为配股,募资目标降至不超过40亿元。在今年8月底,该配股方案也获发审委的有条件通过。另一家东北证券今年6月表示,拟通过配股和借债两种方式,最多融资不超过49亿元。
今年2月刚借壳上市的西南证券8月也公布了再融资计划,拟以不低于18.7元/股价格定向增发募资不超过60亿元。而截至昨日收盘,西南证券股价仅为16.06元,已低于拟增发价格。
另一方面,近两年来,非上市券商的增资扩股步伐不断加快。第一创业证券、兴业证券、安信证券、江海证券、五矿证券、东莞证券、广州证券、财达证券等都纷纷积极准备或已经施行增资扩股。
融资冲动为备战创新业务
事实上,在上市券商迅速扩容之后,今年以来证券行业正迎来新一轮的融资高潮。若加上今年已上市的光大证券、上市进入倒计时的招商证券,六家券商今年融资总额将达436亿元,其中约四分之一已实现,还有220亿元融资已通过发审委审核。
券商何以对融资这般地趋之若鹜?多数券商在融资方案中均表示融资是为了“增加公司资本金、扩充公司业务”。证券行业研究员认为,目前券商传统业务均较成熟,即便融资到位,分配到传统业务的比例并不大,备战创新业务是券商融资的最主要目的。
券商并不像银行有资本充足率的“红线”要求,券商的融资更侧重于发展。虽然创新业务到目前仍未步入快速发展期,但由于券商开展创新业务有相应资本金的要求,券商为摆脱“靠天吃饭”都争先申请创新业务试点资格。
“第一步上市,第二步融资,只是由于去年(熊市)行情的缘故,这些券商的融资计划搁浅至今年。”融资需求也伴随行业的发展而增长,另一位研究员指出,自2008年起,证券行业便进入历史性的融资高峰期。
但与其他一些行业不同,券商融资到位的资金要转为实际生产力也是个较长的过程。长江证券研究员指出,在创业板即将开启之际,目前作为创新业务之一的直投业务,给券商的业绩贡献开始展现曙光。但其他创新业务的发展仍在缓慢地进行。“券商融资对业绩的贡献、行业的发展还需过一段时间才能体现。”
此前“海通证券210亿元融资长期趴着不动”的媒体报道引发市场争议,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员指出,“先做好准备,一旦取得创新业务的资格,新业务就可以发展起来。”这种想法在券商中非常普遍。而正是因为创新业务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券商到底有多大融资缺口,这其实也很难真实地度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