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财经中国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融资
  • 10:调查·公司
  • 11:特别报道
  • 12:人物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信息披露
  • A6:信息披露
  • A7:市场趋势
  • A8:市场评弹
  • A9:数据说话
  • A10:一周策略
  • A11:公司巡礼
  • A12:特别报道
  • B1:披 露
  • B4:产权信息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2009 9 22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3版:机构动向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3版:机构动向
    国寿30亿打造研发中心 保险业提升IT环境蔚然成风
    “四大金刚”
    到“五子登科”
    银行入股险企扩容
    机构一线
    加工企业应合理利用期市规避风险
    国元证券百亿增发过会
    今年券业股票融资或超400亿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加工企业应合理利用期市规避风险
    2009年09月2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银河期货 马明旺 孙禹○编辑 杨晓坤
      ⊙银河期货 马明旺 孙禹○编辑 杨晓坤

      

      近年来,吉林省工业玉米在自我调整中发展,靠沉重的代价积累了一些可贵的市场经验。工业玉米加工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不少问题,一些地区出现了玉米加工能力扩张过快、低水平盲目建设严重、玉米加工转化利用率低等问题。各个企业所面临的共性问题便是玉米价格不断上涨,导致成本逐渐增加。

      吉林省内目前有粮食采购点3100余家,各龙头企业都有固定的贸易商和合作伙伴。因此面对原料价格上涨,也有不同的应对方法。一是需求量大,收购价格普遍略低于市场价格;二是远期合同,和信誉较好的供应商长期合作;三是根据自身对于价格走势的判断,采取不同的购销策略。总体而言,并未形成合理、有效的规避风险方法。

      近几年,国内玉米的购销形势在发生改变。国家为保护农民利益,以高于市场标准的价格对玉米进行大量收储。贸易商的生存空间受到打压,逐渐退出市场。国储高于市场的收购价被认作是玉米价格的底部。国家对玉米实施收储后,坚持顺价销售的原则。本来较高的收储价格再加上仓储、人力等费用,让采购方难以接受。对于以玉米为原料的加工企业更是雪上加霜。

      2009年9月,为解决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企业原料不足,降低企业原料成本,促进深加工企业提高开工率,保持就业稳定,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划给吉林省253.5万吨国家临时储存玉米转为省临时储备,定向销售给省内17户玉米深加工企业。此举看似为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企业解决经济效益下滑带来了希望和转机,但根据对深加工企业的走访得知,采购国储玉米其中有6元/吨的划转费、7元/吨的利息、7元/吨的保管费、30元/吨的出库费、再加上其他的一些相关费用(如运输、人力等),若企业加工到2009年12月底,则每吨成本将增加110元/吨,国家150元/吨的补贴相当于40元/吨。对缓解原料上涨压力的作用有限。

      企业若想规避市场风险,参与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才是最好的选择。加工行业企业有必要加强对玉米等原材料采购成本的控制。这不仅直接关系到企业本身的生产经济效益,而且还关系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经济效益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