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价值报告
  • 3:要闻
  • 4:焦点
  • 5:财经中国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公司·中小板
  • 12:广告
  • 13:调查·产业
  • 14:特别报道
  • 15:调查·市场
  • 16:地产投资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财富眼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2009 9 23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专栏
    该是改革公募基金
    利益机制的时候了
    中国理应在全球气候控制上争取主动
    投资者地位到底在哪里——由五粮液关联交易引发的几点思考
    资本充足率挠着了谁的痒痒
    清算金融高管 欧美各有一本账
    山寨手机有大创意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理应在全球气候控制上争取主动
    2009年09月2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高辉清
      中国是当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球气候控制没有中国配合,一切都会成为空谈。趁着低碳世界还没有成型,我们不妨尽早争取主动,但我们在努力提升自身低碳技术水平的同时,应坚持发展中国家减排与发达国家转让节能减排技术挂钩,力求通过提高研究能力,争取话语权。另外,还需积极培育和发展国内低碳市场,并为未来培育国际区域性市场积极创造条件。

      高辉清

      就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的时候,国际舆论密切关注中国是否会提出一个“碳密度目标”。 联合国气候变化机构负责人更是预计中国将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世界领袖”。在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前后,凭着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此类舆论国人已经听到不少了。很显然,这其中有对中国发展真心诚意的称赞,也不排除有些是别有用心的捧杀。如果国人真的因此而陶醉,则祸事不远了。

      其实,欧盟一直把自己看作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领导者。

      自1980年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委员会联合资助“世界气候研究计划”之后,国际社会对气候的研究和相关行动就持续不断,并在1992年通过了协调各国减缓气候变化行动为目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在1997年签定了以量化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为主要内容的《京都协议书》。在这个过程中,以德国和英国为首的欧盟始终扮演了先锋角色,他们是《京都协议书》的主要起草者、推动者和履行者。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欧盟的作用同样至关重要。事实上,“低碳经济”的概念就是由英国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中首先提出的,意指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毫无疑问,发展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打通了全球气候控制与世界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为扩大全球气候控制的影响铺平了道路。

      正所谓:“无利不起早”。欧洲人谋求的是什么?如果说是纯粹为了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似乎有些让人难以置信;如果说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是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同样也说不通——因为欧洲人行动在前而危机爆发在后。说到底,欧洲人40年来孜孜追求的东西只有一个:重新获得对世界经济的主导权。

      从近代世界经济发展史看,一个国家要想获得国际霸主地位,必须在技术与产业链、话语权、市场三个领域总体上占据主导地位。而从目前情况看,有关低碳经济,欧盟在这上述三大领域都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

      首先,欧洲是在世界上最早的发达经济体,他们在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之后就开始关注生存环境的质量。经过长时期的推动与发展,相对而言,“低排放、高环保”的低碳产业技术已较为发达,尤以风电、核电技术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并初步形成了相应的产业链。

      其次,欧洲对环境气候的研究开展时间最早,投入力度最大,研究水平也始终处于世界前列。1827年,法国数学家傅立叶最先发现地球大气层吸收了本来会散射到太空中的热量,并据此提出了“温室效应”的概念。1860年,英国科学家廷德尔发现了由水汽、C02和CH4等构成的“温室气体”。2006年10月底,英国财政部公布了一份由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撰写的关于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报告,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这份报告说,如果让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相当于550ppm(百万分比)的二氧化碳,那么气候变化产生最坏影响的风险就可以大大降低;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全世界需要在未来的50年内每年拿出相当于全世界GDP1%的资金用于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正是拥有这些研究成果,欧洲在全球气候控制谈判中显得底气十足,拥有了不可争辩的话语权。不仅全球气候控制目标要以其研究成果为主要参考依据,而且其他国家对本区域的相关预测与规划,也往往以其为出发点。

      最后,在市场培育方面,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国际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就是“欧盟排放贸易系统”。这个市场于2005年1月启动,覆盖了欧盟现有27个成员国的近l.15万个工业排放实体,占欧盟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5%。按欧盟去年1月发布的新方案, 将在2020年扩大排放权交易的范围,把航空、石化、氨水和铝制品等部门纳入进来,并且新增二氮化一氧和全氟化碳两类气体。

      由此观之,如果低碳经济以此模式发展下去,时间似乎将站在欧洲人的一边。在可见的未来,唯一可能阻止欧洲人获得在低碳经济领域主导地位的,似乎唯有当今的霸主——美国。不过,就目前情况看,美国一方面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已落后于欧洲人,虽然奥巴马上台后美国已决心迎战来自欧盟咄咄逼人的挑战,但国内依然意见不一,故而行动犹豫。另一方面,次贷危机本质上是美元的危机,从长期看,逐步失去强劲美元支持的美国,可能也难以通过一些非常规的手段(比如新的科技革命、类似“广场协议”的手段)来扭转对欧盟低碳经济的颓势。对发展中国国家而言,由于都还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高碳排放是其经济的一个特征,如果转向低碳经济发展轨道,必然对其经济发展带来制约,在极大程度上减缓追赶发达国家的速度,“发而后至”的难度将明显加大。

      中国是当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球气候控制没有中国配合,一切都会成为空谈。那么,如何才能改变未来中国在低碳经济时代可能面临的不利局面?笔者认为,办法很简单,趁着低碳世界还没有成型,我们不妨也伸手去推一把!具体来说,目前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一是在努力提升自身低碳技术水平的同时,坚持发展中国家减排与发达国家转让节能减排技术挂钩;二是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争取自己的话语权。目前,欧洲虽然研究水平领先,但只是相对而言,其研究成果依然非常粗糙,甚至可说漏洞百出,我们可以针对那些缺陷有的放矢,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三是积极培育和发展国内低碳市场,并为未来培育出国际区域性市场积极创造条件。

      更为主要的是,中国的节能减排在发展中国家中位于工作做得最好的国家之列,如果连中国都不能承受节能减排的压力,那其他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必然也不可承受。这就意味着在与发达国家博弈的时候,中国可以随时找到其他发展中国家作为同盟军。

      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对策得当,时间或许将站在中国这一边!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发展战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