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信息披露
  • 4:焦点
  • 5:财经海外
  • 6:财经中国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创业板
  • 11:特别报道
  • 12:上证研究院·行业风向标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路演回放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2009 9 24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专栏
    税收政策非得把握住
    每个细节不可
    限制金融高管高薪根本之策:釜底抽薪
    美国“平衡全球经济”的真实用意
    “全球负债钟”
    保增长,远重于防通胀
    靠什么填平楼市缺口性陷阱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靠什么填平楼市缺口性陷阱
    2009年09月2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章剑锋
      章剑锋

      南方一座特大城市的官员最近透过媒体宣称他的“尊重市场理论”,大意是,对房地产,一切悉听市场尊便,价格怎么走,由市场说了算。假如我们承认,政府干预对于房地产市场来说是有用的,而且其效果十分著显,那么我们同时也应该十分清楚,政府一旦在实际行为上放弃了对于市场的干预和警惕,后果将是特别严重的,其危害性不亚于市场崩溃将引起的灾难。

      中国眼下的房地产市场存在一个缺口性陷阱,本来,存在缺口很正常,理论上,这是短缺的必然结果。但是人为的操控,使这个缺口进一步被放大了,变成了陷阱。

      概念性的炒作是这种人为操控的主要体现。大家应该还记得前些年的普洱茶泡沫吧,那么几朵在西南边境地区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植物叶片,竟被吹得天花乱坠,一时之间价格贵过黄金,这玩的就是一种概念。现在的房地产市场情形相仿。开发商每逢开发一块地,总要启动众多舆论机器不着边际地畅想未来。而大家议论最多的,往往就是某人要用一辈子来偿还一套住房债务。

      在这种情况下,我从来不相信房地产市场存在什么真正的需求缺口。有人说,中国的土地是在日益减少的。那要反问一句,都用来干什么了?答案一定不外乎是用来搞开发了。而这个开发当中,早些年兴起过的工业园区规划事实上并不是最大,最大量级的是商品房建设。如果这些土地能够得到及时开发,又如果开发出来的房屋能够及时敞开来向普通居民供应,还会出现今天这样的供给缺口吗?

      问题就出在资本游戏上,这是要玩概念的。这时候,资本就一定是最优先的,权力也是最优先的,土地供给与住房供给的虚假性接着就出来了。这时候,所谓短缺与追捧几乎是必然。

      这个时候,出来呼吁建设一个以保障体系主导的房地产市场,试图把整个商品供给体系扭转为保障供给体系,实在有点天真了。保障住房不是市场经济产物,甚至根本就不在市场之内。有些人的设想不可谓不周到,而且充满人道情怀:让低收入者、无收入者都有房子住,免受市场侵害;至于有钱人,他们尽可进入商品房市场,这是他们的特区。他们愿意将房子炒到多热就炒多热,最终受损的是他们,受益的也是他们。赔也罢,赚也罢,与民生问题不相干。

      其实不然。

      一个丧失了诸多普通消费者参与的市场,那就是奢侈品市场,这个市场的功能最多只能是装点性的,因为不可能再有投机的空间和基础。只有当很多弱者存在的时候,这个市场才有更多冒险机会。只有富人的房地产市场,那将是一个停滞了的市场,因为他们无处贩卖自己手中的投机品。由此观之,房地产市场的缺口性陷阱是会长久存在的,只有这样,房地产市场才能维持,尽管这要以不计其数的普通居民阶层利益为代价。

      如果这样来看问题,我们就会发现,调控者也时不时会左右为难。应保尽保之后,市场怎么办?还要不要走市场经济道路呢?如果不要,流动性从哪里来?经济怎么发展?我一直在想,即便不能做到多赢,至少也应保证不要多输。那有没有一种介乎于商品房市场与保障住房市场之间的第三种市场形式存在,使得大多数收入不高、供不起房的人能被尽数包进去,让他们能通过自己的双手打拼出一套基本适居的住房,而又不会为此感到特别困惑与艰辛?

      一个社会,归属感是很重要的。政府完全可以将整个城市空间划分出若干大型居住用地,参照当地的人均收入水平,制定一个适中的土地出让价格,由个人向政府购买用于自建住房。政府可以适当地动用一些财政补助。这样,每个有点积累但又不怎么雄厚的人,就可以在政府指定的规划区内自主出资买地筑屋了。

      如若不然,政府完全可以成立类似的建房机构,通过财政的拨付,为那些收入不高的本地居民建设住房,这与计划性分配是两个概念。他们可以以一个象征性的价格将这些房子卖给那些买不起商品房的普通居民。北京的公交补贴性优惠,不是已在民生举措方面开了一个很好的先例么?(作者系房地产事务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