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信息披露
  • 4:焦点
  • 5:财经海外
  • 6:财经中国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创业板
  • 11:特别报道
  • 12:上证研究院·行业风向标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路演回放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2009 9 24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专栏
    税收政策非得把握住
    每个细节不可
    限制金融高管高薪根本之策:釜底抽薪
    美国“平衡全球经济”的真实用意
    “全球负债钟”
    保增长,远重于防通胀
    靠什么填平楼市缺口性陷阱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限制金融高管高薪根本之策:釜底抽薪
    2009年09月2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左晓蕾
      金融高管高薪涉及巨大的利益,从社会基本道德上讨论,非常苍白。面对变本加厉的薪酬发放,加强监管要求透明也显得空洞和无力。依法执法才是根本解决方式。所以,限制金融高薪必须从源头着手,切断金融高薪的来源,推翻金融高薪的“始作俑者”的合法性和合规性的基础,禁止那些不创造实际财富,但却创造风险和危机的过度创新的产品和行为。

      左晓蕾

      众多迹象显示,在今天开幕的匹兹堡 20国峰会上,法、德可能会就限制金融高管的高薪提出特别动议。的确,探寻危机产生的原因,与金融界的暴利有关。正是过度的激励使金融界采取不计后果的过度短期投机行为,制造了脱离实体经济发展支撑的金融泡沫。要防范同类危机的卷土重来,有必要从病源上动手术。这应该是德、法提案的逻辑和合理性所在。但是如何才能真正限制金融高管高薪?笔者认为,探讨这个难题,不仅需要严密的逻辑和合理性,更需要合法性。

      特别激起舆论愤怒的是,在金融危机阴影依然在华尔街上空徘徊时,华尔街那些经过政府救助死里逃生的金融机构,甚至再次发放高过危机之前的高薪。真是笑骂由你,我钱照拿。但由于相关规则和法律,无论如何强调监管,如何强调透明,“以业绩为基础”制定薪酬激励的契约也不能被纳税人的“愤怒”撼动。因为不履行契约将被诉诸法律。故而这种看来不可思议的行为可以如此有恃无恐,而美国总统奥巴马试图取消那些几乎置AIG于死地的金融衍生部门的奖金时,因受契约的困扰,最后不得不动用法律手段,立法苛重税,才收回差一点被滥用的纳税人钱。

      这里有两点启示,第一,面对“契约”的法律权威,必须更有力地利用法律武器。金融高管高薪涉及巨大的利益,从社会基本道德上讨论,非常苍白。面对变本加厉的薪酬发放,加强监管要求透明也显得空洞和无力。依法执法才是根本解决方式。第二,限制金融高薪必须从源头着手。要切断金融高薪的来源,推翻金融高薪的“始作俑者”的合法性和合规性的基础。

      金融巨额奖金的合法性在哪里?契约如何保护金融高薪的合法性?最理直气壮的基本条款是,以业绩为基础的激励机制。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业绩就没有高薪。如果业绩的获取渠道不合法,业绩也就不合法,当然也就没有高薪。要限制金融高薪要从业绩的取得是否合法着手。

      金融产业的高薪来自何处?如果忠实按照金融中介的行为规范,不可能有超过全球GDP 10倍的衍生品交易的规模,不可能有产生高薪的业绩,也就不可能有制造更大的泡沫业绩的冲动。

      事实上,金融界现今仍在重复危机制造行为。金融业绩仍然通过相关人员对各类“产品”的交易、销售和资产管理产生。但如果所谓“产品”,主要就是各类没有真实价值的高风险衍生证券品,那就意味着与之相关的交易、销售和管理等活动,仍然在重复过去制造金融危机的故事,如此金融活动的业绩越大,意味着虚拟价值越大,风险也越大。就像毒品交易和销售一样,卖得越多,价格越高,危害越大。最后必须坚决销毁毒品,捣毁毒品生产基地,才能遏制毒品泛滥。如果毒品没有了,通过交易毒品和销售毒品的 “价值”创造活动也就没有任何价值可言了。所以,要限制金融高管高薪,首先需要禁止这些不创造实际财富,但却创造风险和危机的过度创新的产品和行为。

      取缔或者限制那些高风险衍生证券产品,与之相关的金融活动的“业绩”也就随之而失去上涨空间,如此,巨额奖金薪酬也就失去赖以产生的根据和基础。所以,只有“釜底抽薪”,从最原始的毫无意义的衍生证券“产品”的层面否定其合法性,才能在契约精神的法律框架下,合理合法地遏制巨额薪酬,也才能遏制在高薪激励下再次被制造出来的金融泡沫和金融危机。

      遏制金融高管高薪,还有一个重要、带有根本性的副产品:恢复被金融机构高薪扭曲的金融人才生态的严重失衡。自然生态的失衡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金融生态的失衡带来金融危机,人才生态的失衡可能破坏人类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笔者以为,限制金融高管高薪的行动,可以借鉴世界泳联禁止高科技泳衣的行动。国际泳联7 月宣布,从明年1月开始,将禁止选手穿着高科技泳衣参加比赛。从而从根本上结束了制造游泳泡沫奇迹的“罪魁祸首”。

      国际泳联实际上是在修正一个失误。在去年奥运会上,高科技泳衣就引起争论。对于高科技泳衣对游泳比赛成绩的影响也有过许多批评。但是泳联没有坚决停止高科技泳衣的使用。结果在今年罗马举行的世界游泳锦标赛上,意大利厂商免费发放其研制的最新高科技泳衣,使来自14 个国家运动员,先后43次刷新31 个项目的世界纪录。

      但是有许多数据显示,游泳世锦会上刷新世界纪录的空前的奇迹,并非游泳水平提升和游泳技术的提高创造出来的,不是运动员综合素质提升向人类极限挑战的结果,而是“游泳衣”创造出来的。高科技泳衣的“创新”制造了一次“体育泡沫”。高科技游泳衣把游泳水平泡沫化了,把世界纪录泡沫化了。如果此风不灭,世界游泳比赛,从此就将变成“游泳衣比赛”。那将断送人类共同创造的体育文明。

      国际泳联禁止高科技泳衣的处理方式,有两点值得金融高薪管理深思的地方。

      第一,从源头上采取措施。对金融高薪的限制,也要直捣过度创新的衍生品的老巢,取缔过度创造、经营、交易、销售金融衍生品的金融活动,推动金融机构回归金融中介的角色和定位,彻底动摇金融高薪的所谓“业绩”基础和金融高薪的合法性,才是限制金融高薪的蛇之七寸。

      第二,不留余地,不对自律和自觉遵纪守法有太高预期。只有彻底关闭“潘多拉魔盒”,不让恶魔跳出盒子,才能防止群魔乱舞为恶世界。要限制制造全球的金融泡沫的“始作俑者”之一的国际金融机构高管薪酬泡沫,必须对制造泡沫的“始作俑者”实施“禁止令”或者“限制令”,而非仅仅严加监管。

      (作者系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