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特别报道
  • 4:公司
  • 5:市场
  • 6:财经新闻
  • 8:书评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T1:B艺术财经1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市场
  • T4:艺术财经·焦点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2009 10 17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T8版:艺术财经·人物
    上一版  
    pdf
     
     
     
      | T8版:艺术财经·人物
    牟桓:行走在两种文化之间
    牟桓答记者问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牟桓答记者问
    2009年10月1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问:你对绘画的兴趣是怎样形成的? 是怎样接受最初的训练的?

      答:那是出于爱好,也受到环境的影响。我父亲是摄影家,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工作。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几家出版社的家属都生活在一个大院里,像个大家庭。出版社的美术编辑室是我最好奇、常去东串西荡的地方。那时院里小孩的兴趣爱好也是五花八门:有练功拿大顶的,有拉琴吹笛的,也有见了木头就往家扛来练习做木工活的。而我是属于常围住“安琪尔”石膏头像画素描那一类。当时我还能画一组八个样板戏的线描人物,因此常被学校以有绘画“特长”派给出墙报宣传任务。也就因为我会画两笔,高中还差一期毕业,部队招“特长”兵,进了部队电影队画幻灯和宣传画。接受系统的绘画训练,那还是在我考进了四川美术学院后。

      问:上世纪80年代你进了川美,那里的教学给你的绘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答:我进美院很晚,当时正好赶上恢复高考后首批入学的77级学生大都留校任教。作为我们的老师,他们思想开放,充满朝气,鼓励学生创作和个人的自由发挥,师生之间没有距离感,有很好的学习交流氛围。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主观地去表现,是我在校期间重要的收获。

      问:1985年你参加了中国美术馆“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1987年与1989年你又先后参加了上海美术馆“首届中国油画展”与第七届全国美展,这些参展经历对你走上创作道路有什么影响?

      答:那时没什么展览,全国性的展览更是要先由省美协筛选,再由展览主办方挑选,所以能入选参展,已经是让自己高兴一阵子的事了。这也激励我坚持自己的创作道路。

      问:从1988年四川美术馆的“西南现代艺术展”到1992年的“广州首届90年代艺术双年展”,对你确定自己的艺术风格有什么影响?你的早期创作为什么会选择彝族的人物造型、封闭的空间格局以及阴郁的色调?

      答: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成都就已有一批很活跃的艺术家了,那时周春芽、何多苓已先后回国。春芽是很随和而有凝聚力的人,常把大伙组织起来搞艺术活动。现在成都的“蓝顶”也就是延续了那时的“革命传统”。

      我的早期作品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那是我第一次到凉山彝族地区。在那里,我被一个完全陌生的生命群体所震撼。那种神秘而本质的形象、宗教仪式的体态和服饰色彩正合我意。我借此来表现人在虚构的封闭环境里的一种状态,以此来呈现自我对生命、死亡存在的疑问和思考。《家谱》、《预感》、《火塘》与《复活》等,就是那个时期画的。

      问:你的作品是不是在1992年起出现明显变化?

      答:1992年我开始画《城市系列》,可能是与当时社会在商业化初期的现实情景有关吧。当一个长期封闭和有着强烈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刚刚向资本、向消费社会打开大门时,在迎面而来的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和市场经济冲击下,身后那条长长的影子是那么意味深长。传统与现实冲突;熟悉与陌生交错;真实又显荒诞。这些投影的荒诞感和超现实意味使我着迷。我创作了《学习》、《流行性感冒》、《麻将》与《星期日》等作品。

      问:能否谈谈你在德国学习、创作期间的变化?你的老师是如何影响你的?

      答:我刚去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学习时,教授是康拉德·克拉佩克,第二学期才去了伊门多夫教室。两个教授的方法反差很大:前者很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教学方法很具体实用而富于亲和力;而伊门多夫则是注重大体和感觉性的东西,和他的为人相似,要是没感觉就会一言不发走人。在他们的影响下,1998年我开始尝试去掉主题的叙事性,强调绘画整体感以及色彩的控制。注重绘画语言本身体验。笔法的书写感,调动形与色的微妙关系,偶然而又在控制之中,追求简略中透出丰富。

      问:你的创作似乎一直执著于绘画语言的探索,而且始终围绕人物主题?

      答:每一种艺术形式如装置、影像等,都有其独有的语言表达体系,目前,绘画还是我最感兴趣的形式。绘画和人物一直是我喜欢的表现形式和对象,但人物在我的作品中仅是一种媒介,常常没有具体个人特征,只是一种生存状态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