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天的座谈会,五年的悲喜路。
“证券公司合规管理座谈会”16日在京闭幕。为期两天的会议,集中展示了两年多来证券行业以行政力量推动,逐步内化于经营机构的合规管理实践成果,论道和共勉了后续的进步路径——而5年前,正是行业问题集中爆发、正待强力整顿的危急时刻。
⊙记者 周翀 ○编辑 阮奇
自我规范有力量
“一个公司业务能力的高低,不仅体现为有效开展了多少业务,而且还体现为已经开展的业务是否合规;合规管理能力的高低,不仅体现为阻止了哪些违规行为的发生,而且还体现为保障了哪些业务活动的开展。公司的制度和机制,应当既能够切实保障业务合规,又能够有力促进业务发展。”
16日晚,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这样阐释合规管理与业务发展的关系。而他的讲话,又恰好回答了与会券商的问题。但显然,相比“要不要合规”这一在几年前困扰行业的问题而言,探讨怎样平衡合规与业务发展关系,确系一个进步。
“回顾过去的挫折,除外在客观因素外,合规经营意识淡薄,内控机制不健全是最直接的原因。”一位与会券商人士在座谈中表示。东吴证券与会人士也认为,作为波动大、风险高的证券行业,合规是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
监管合规管理工作由行政力量推动,但正如上海证监局局长助理朱健所说,合规管理其实是一项内生性的基础管理工作。“合规管理天生就是企业管理的一项基础内容……这只是一种本位回归”。
在证监会试点合规管理工作之初,监管部门提出,反思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工作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表明,证券公司风险集中爆发的原因虽各有不同,但归根结底还是依法合规经营意识缺失,严重违法违规,最终招致灭顶之灾。在综合治理过程中被处置的公司,无不是因为违法经营造成风险集聚并恶化,才被托管和关闭的。
因此,券商在反思历史上的切肤之痛时,往往对主动、自发的合规有朴素和感性的认识。而通过行政推动下的制度建设和固化,合规文化的逐步形成,也恰恰可以有效发挥市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向善而为”的经营导向。
正如山西证券与会人士所言,自我规范的力量,是最原始、最本能的约束机制,也是最有效率、成本最低的方式。
“良好的合规意味着良好的业务”,“不能做赔不起的业务”,“公司的发展既取决于所做的业务也取决于不做的业务”。中国业者用切身经历体会着国际上的合规至理名言。
合规创造价值
两年多来,全行业在监管部门外力推动下边学习、边实践,逐步统一了思想,深化了认识,从制度建设、人员调配、技术保障、资金投入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建立适合公司自身特点的合规管理制度。
一个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出席本次座谈会的106家公司中,几乎家家都设置了合规总监,而合规总监背后就是一个部门、一支队伍、一套制度。正像尚福林所总结的,目前各公司合规管理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合规管理的各项工作循序启动,合规理念初步树立,合规意识明显增强。
那么,合规管理究竟给券商带来了什么?信达证券总经理张志刚说,从“要我合规”到“我要合规”,两年实践的内化,使得合规的效果初步显现:不少公司因合规经营减小了损失,不少公司因合规创造了价值,在营业部批设、收购托管券商等方面得到了监管部门的支持。合规管理的深化,让券商的老总们“在家安心,出差放心”。
华安证券总裁张军也说,通过提高全员合规意识,加强内控,完善治理结构,规范业务发展,公司自2007年至今净资产由6亿元增加到28亿元,投保基金缴存比例从4%降到1.5%,“合规创造价值”在此得到最好诠释。
既然合规管理逐渐让券商尝到甜头,并进而增强了券商深化实践的能动性,就不难理解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合规管理办法的出现了。
东方证券通过细化、量化系统阈值来固化合规制度流程,风险经理通过对系统阈值的实时监控跟踪,及时发现违规行为,保障制度运行;兴业证券明确三类合规职责纳入绩效考核,实行从员工到董事长、首席合规官的五级考核,坚持日常考核、专项考核与年终考核的“三结合”,将考核结果与内部分类评价、个人绩效分配和职业发展挂钩;中金公司建立以风险点为基础的分类合规监督,将有限的合规管理资源放在关键风险点的监控上;安信证券建立了合规监控平台,以远程方式动态抽查业务资料和数据,以非现场方式提高效率;国泰君安建设了合规管理信息技术平台,使合规平台与公司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支持系统全面融合,做到全流程控制和管理、全面工作留痕;海通证券自主开发了“信息隔离墙系统”,初步实现了防止内幕交易、控制利益冲突、防范声誉风险的目标……
“内部的外部人”的苦恼
关于合规部门和人员的定位,在合规管理推进之初就伴随着一定的质疑声音,他们是公司内部人,但又扮演着违规行为发现者、纠正者、检举者、报告者的角色,并深刻地参与到证券公司的经营管理和重大决策过程中,实时发挥约束和制衡作用。
他们该怎样定位?
“我们相信各证券公司的业务部门内部均具有一定程度的监督机制,但是业务部门的自我监督不能替代合规管理部门的外部监督。”中金公司与会人士明确提出,有效的合规监督必须由合规管理部门完成,不能由业务人员代为履行。
然而,在实践中,这些“内部的外部人”也面对着一些苦恼。
平安证券合规总监赫明提到四类问题:一是合规审查范围不能有效执行。包括“审核责任转移”,即本应由业务部门进行审核的责任全部转移给合规部门;业务经办部门没有对提交事项合规性进行论证;将经过简单判断即能得出违规结论的事项仍提交合规部审查。二是合规审查客观性要求与业务创新性要求不协调的问题,双方对创新理解不一致,业务部门将合规风险控制视为业务创新阻碍。三是如何有效跟踪重大合规审查意见被采纳的情况。四是合规审查与其他合规管理职能的关系问题。
应该说,座谈会的情况反映出上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的普遍性。但平安证券通过自身努力证明,这些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当然,合规人才的缺乏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北京证监局的统计显示,北京辖区17家公司合规部门人员共141人,仅占辖区公司总人数的0.86%,且合规人员绝大部分为法律背景,专业结构较为单一,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新入职员工,缺乏合规管理经验。
加拿大的情况显示,近10年来合规管理成为加拿大证券行业发展最快的职业,8年间增长了40%,210家公司有2000多名专职合规管理人员。某种程度上,这昭示了我国合规人力资源的发展前景。
“君子会”预示着什么?
有人说,这次座谈会是一次“君子会”,全国106家券商、全系统各机构人士与会,不仅言及合规文化与理念,也交流“得其道”而非“得其欲”的合规制度建设心得,“慎独”的合规职责履行,以及一日三省其身的合规管理工具与方法。
证监会副主席庄心一希望,这是最后一次就合规管理专题召开全系统、全行业会议。当理念深入人心、路径选择确定、前景逐步明朗之时,这应当是一个值得记取的期望,他期望这次会议,对于饱经甘苦的中国证券业而言,成为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