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10月15日评论
能源与气候:市场与管制两难
对许多左翼人士来说,市场并非总是全知全能,信贷危机是个很好例证。他们认为,接近崩溃的世界银行体系一劳永逸地表明,像金融那样重要的行业,不能留给看不见的手来支配。然而,尽管那些痛击银行家的政治家喋喋不休地演讲,上述观点似乎并没有站住脚。
然而,即便抛开这一焦点,另外一个行业正面临着在自由放任的自由主义方面的信任危机。环境变化,隐约出现的电力短缺和对依赖进口能源风险的担心,正使得许多人质疑英国自诩自由化的能源市场能否胜任这一工作。
有三件事使人对自由市场经济的做法产生怀疑。第一是气候变化。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指出,从开发可再生能源到建设碳捕获燃煤电厂,再到建设新的核电站这些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基本上都没有发生。
第二,能源公司必须在未来十年内替换英国大约三分之一的发电能力。很多旧的煤炭和核电厂预计要关停。填补这一漏洞将是非常昂贵的,英国普通家族的支出将由此提高60%。
最后,正在兴建的大部分发电站是以煤气为燃料的。英国已有40%的电力来自天然气加工厂,这导致了对过度依赖单一燃料的担心,尤其北海股票下挫将迫使英国从海外进口更多天然气。
然而尽管要求管制的声音再度回潮,政治家们也许会发现要真正实行管制是很困难的,因为一个不受管制的行业对他们是有用的。然而国内的断电和国外的尴尬更为糟糕,因此政府的声明变得越来越成为惯例。部长们开始详述他们想建造多少新的核电站和风力涡轮机等等。
虽然如此,全面回归国家控制并不太可能。气候变化委员会的建议将只会给英国带来与欧洲其他国家大致在一条线上的结果。然而,回归解除管制,对一个率先提倡这一思想并一直宣扬它的好处的国家是一种严重的羞辱。
(张金翠 编译)
《莫斯科时报》10月15日文章
是什么在压缩中俄贸易成长空间
近期俄罗斯联邦政府总理弗拉基米尔·普京访华,商谈重点主要涉及两国间的贸易和经济合作,与中国总理温家宝签订了20多个涵盖双边合作的项目协议。这是现在两国关系中存在的最大问题。自今年早期,中俄双边贸易总额相比去年同期下滑了35%。尽管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中国对大多数国家的贸易总额均有所下降,但对俄贸易下降速率最快。
同时,全球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剧了中俄双边贸易和经济关系中存在的老问题。结果是两国领导人所制定的目标——至2010年将两国双边贸易额增加到600亿至800亿美元的愿景将难以实现。俄国很可能从中国的第八大贸易伙伴掉到第十五或十六位。
两国贸易关系还存在两大趋势:第一,俄国正面临对华贸易赤字;第二,俄国出口中的机器设备份额急速下滑。危机期间贸易赤字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但这是因为相对于出口,俄国进口下滑速度更快(2009年上半年俄国进口额下降了48.2%,出口同期仅下降了24.1%)。这样看来,危机仅仅是强调了俄中贸易和经济合作的重要问题,而这包括许多内容。
比如,在现行体系中,相当比例横跨边境的货物从未申报,结果是双边官方贸易量和关税都相对实际额来得低。俄国正在打击非法贸易,措施之一是关闭主要的走私产品出口点。然而,这些措施缺乏系统性。阻止走私货物跨境的运输将有效得多,但这需要整个俄联邦海关部门的彻底革新。
俄罗斯不受欢迎的投资环境,也是阻碍中俄贸易的因素之一。俄罗斯令人困惑的法律规定、地区行政和执法的腐败以及欠发达的基础设施,都是备受中国商人诟病的对象。同时,俄罗斯商人也缺乏对中国市场和文化的了解。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中俄双边贸易和经济关系发展空间将十分狭小。
现实的压力,促使双方对于解决方案的探求,如果不能改变现状,俄国将在中俄贸易中处于被动地位,会越来越依赖中国。并且,俄国也很可能像其现在对于欧洲的角色一样,同时沦为中国的原材料提供者,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者。
(作者系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东亚与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任亚历山大·卢金 贺艳燕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