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疑,作为资本市场上的新生事物,广大投资者对创业板抱有很高热情,也寄予了极大希望。而大家在逐个研读行将上市的创业板公司招股书时,却发现了十分有趣的现象:既是创业板,而且又把它作为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一环,那总该与主板、中小企业板有较为明显的区别吧?可这些公司似乎创业板的特征并不太突出,如果拿到中小板去,也完全符合条件。这不但反映在它们的规模都并不太小这一点上,而且还表现在它们普遍都有多年的持续经营的历史,有的甚至已经营了10多年,至少都已度过了最初的创业阶段,进入了有条件能加快发展的时期。严格说来,这已说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型公司。譬如其主业收入,一般都有几亿乃至十几亿,利润少则几千万,多则高达几亿,不但远远超过对创业板公司要求的下限,而且也明显高于中小板。当然,这些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分别占据了各自所处行业的技术高点,有的还具有独特的盈利模式。
一般认为,之所以会出现市场层次特点不突出,相互之间边缘也不清晰的情况,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吸取了国际上创业板的经验教训,同时也充分考虑了中国资本市场的特点。对创业板是高风险投资场所这一点,人们是有共识的,所以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标准,也确实应相对低一点。但在实践中,由于投资者往往对此类企业发展不确定性的风险缺乏足够的防范能力,结果很容易导致投资失误。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创业板之所以不成功,就与其上市企业的标准太低,公司质量不佳有关。在中国,相应的投资者在成熟度、抗风险能力也许还更低(长期盛行的“炒新”之风就是显例),如果对创业板上市公司业务发展不确定的风险不予以严格控制,那么一旦此类公司大量上市,就有可能引发市场巨大震荡,那对投资者非常不利。所以,尽管一方面在制定创业板的规则时,对公司性质要明确地定位,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比较多地考虑了市场的实情,尽可能将一些确定性比较大的企业拿来上市。这是市场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现象。有人将其戏称为中小板的“缩小版”,这只是看到了表象,而没有认识其实质。
创业板才刚起步,还处于不断摸索的阶段,同时投资者也将会在对创业板的投资过程中不断地成熟起来。人们完全可以把对现行创业板公司的投资,看作是投资创业板的一次预演,在实践中把握发现与寻找高成长公司的规律,而如果积累了这方面的足够经验,对公司发展的确定性就会有更全面的理解,就能大大提高防范不确定性的能力。因此,现在上市的公司虽然在完整地拥有创业板特色方面有其不足之处,但却能够在保证创业板平稳起步、维护市场正常秩序、避免过大风险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而更重紧的是,在创业板顺利启动以后,发展空间也就随之打开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特色也会越来越突出。到这个时候,中国的创业板也就会是一个实打实的创业板。现在大家为创业板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这样的一个目标。
(作者系申银万国证券首席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