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海四大空间的现场,听史金淞谈论他的“华山计划”,发现他的另类实验虽然难以捉摸,但还是有许多蛛丝马迹,如他的“华山计划”首次亮相于梯空间时,就是一个只有一条路的封闭空间,暗合了“自古华山一条道”的老话;而这次的“设计课”带来的材料是被时间磨去了棱角的石头,似乎与“华山计划”呈现的各种“包浆”异曲同工。这里,记者试图为有心的读者,寻找那些理解史金淞的作品的线索。
“哈克龙”揭示山寨现象
说起来史金淞与上海特别有缘,他自称许多新作都是在上海的展览上首次亮相。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应该是在2006年上海双年展上亮相的不锈钢材料的“哈克龙”。那是一个美国哈雷摩托与中国手扶拖拉机的怪诞的混合物,似乎带着一种明显的反讽。
对此,史金淞强调,那谈不上是反讽。他说:“我更喜欢‘复制’:我只是呈现中国正在发生的一些东西,就像人们大言不惭地谈论‘娱乐与休闲’一样,那是时髦的外形与本质上的农业方式的混合物。再加时髦与消费主义,那是从集体乌托邦转向个人乌托邦的时代的现象。我感兴趣的是解剖现象。我想通过展览解剖一种文化,发现其中的文化基因。”他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无我”,是“篡”。如中国的自制步枪,苏式的与美式的步枪特点都有。前一段时间所谓的“山寨文化”概念,就是他的那些作品早就在表现的主题。
更在意材料表达的意义
史金淞有许多作品像“哈克龙”那样是以不锈钢为材料的,奇特的造型与光亮华美的外表相结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对此他表示,不锈钢是他经常会采用的材料。他11月底在北京的“空间站”将举办的一个新个展,作品就是用不锈钢。他还说,不锈钢材料更有可塑性。如他的“哈克龙”原来想做成彩色的,但发现不锈钢更方便陈述与表达。
不过,正如他的“哈克龙”有人看作雕塑,有人则作为装置,他对此都不以为意。他认为当代艺术包括多种样式,主要还是一种思维方式:“我的作品涉及的材料有很多,比如树木、石头、玉、板砖、钢铁,而不只是不锈钢。对材料本身的阅读出于我的天性,但我更在意材料所能表达的意义。”
走过许多迷宫式的路
史金淞还未上大学就有运动造型的石膏雕塑参加过展览,那是1986年武汉市一个美术馆的开幕展。在校读书时也参加外面的展览,如1992年在杭州举办的首届青年雕塑家邀请展,他的参展作品是用铁丝线来虚构一个“虚空间”。大学毕业后,他自称其创作转向了一种写意式的创作,用板材做具有水墨风味的作品:努力不用塑造,而是像水墨在纸上留下晕染的痕迹一样,让钢板、铜板在高温下变形。他的创作所追求的,一是人文的表达,二是视觉语言的探索,那时就偶尔用不锈钢。
他还说,在创作中走了许多迷宫式的小路,不断地转。他认为那是成长行进中的必然状态。他认为,目前,中国艺术的价值系统、艺术体制都在探索中,艺术家和批评家都在未知的状态,所有人都说了不算,什么都是可以探索的,大家都在走,就像他那样一直努力不定型。
史金淞,1969年生于湖北,1994年毕业于中国湖北美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武汉及北京。先后举办过2006年的《哈克龙-2007新产品发布会》、《哪吒婴儿用品》与2008年的《华山计划》、《琰:史金淞新作展》、《哪吒2008—婴幼儿用品》与《自定义》等个展,参加过2003年在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的《中国,怎么样?》、2005年在伯尔尼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麻将》 以及2006年第六届上海双年展《超设计》等群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