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要闻
  • 4:公司
  • 5:市场
  • 6:财经新闻
  • 8:上证研究院·行业风向标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专题
  • T4:艺术财经·热点
  • T5:艺术财经·焦点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2009 10 24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T8版:艺术财经·人物
    上一版  
    pdf
     
     
     
      | T8版:艺术财经·人物
    史金淞:在大雾里的高速公路上开车
    “华山计划”是一种另类追求——史金淞答记者问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史金淞:在大雾里的高速公路上开车
    2009年10月2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邱家和
      华山计划——设计课现场

      五十而知天命,他却说宁可八十再知天命,永远觉得有希望。他喜欢没有定论:“有结论反而没有意思了,其实结论和我们没什么关系。”

      “哈克龙”的一个版本
      ⊙本报记者 邱家和

      

      在上海四大空间的现场,听史金淞谈论他的“华山计划”,发现他的另类实验虽然难以捉摸,但还是有许多蛛丝马迹,如他的“华山计划”首次亮相于梯空间时,就是一个只有一条路的封闭空间,暗合了“自古华山一条道”的老话;而这次的“设计课”带来的材料是被时间磨去了棱角的石头,似乎与“华山计划”呈现的各种“包浆”异曲同工。这里,记者试图为有心的读者,寻找那些理解史金淞的作品的线索。

      

      “哈克龙”揭示山寨现象

      说起来史金淞与上海特别有缘,他自称许多新作都是在上海的展览上首次亮相。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应该是在2006年上海双年展上亮相的不锈钢材料的“哈克龙”。那是一个美国哈雷摩托与中国手扶拖拉机的怪诞的混合物,似乎带着一种明显的反讽。

      对此,史金淞强调,那谈不上是反讽。他说:“我更喜欢‘复制’:我只是呈现中国正在发生的一些东西,就像人们大言不惭地谈论‘娱乐与休闲’一样,那是时髦的外形与本质上的农业方式的混合物。再加时髦与消费主义,那是从集体乌托邦转向个人乌托邦的时代的现象。我感兴趣的是解剖现象。我想通过展览解剖一种文化,发现其中的文化基因。”他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无我”,是“篡”。如中国的自制步枪,苏式的与美式的步枪特点都有。前一段时间所谓的“山寨文化”概念,就是他的那些作品早就在表现的主题。

      

      更在意材料表达的意义

      史金淞有许多作品像“哈克龙”那样是以不锈钢为材料的,奇特的造型与光亮华美的外表相结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对此他表示,不锈钢是他经常会采用的材料。他11月底在北京的“空间站”将举办的一个新个展,作品就是用不锈钢。他还说,不锈钢材料更有可塑性。如他的“哈克龙”原来想做成彩色的,但发现不锈钢更方便陈述与表达。

      不过,正如他的“哈克龙”有人看作雕塑,有人则作为装置,他对此都不以为意。他认为当代艺术包括多种样式,主要还是一种思维方式:“我的作品涉及的材料有很多,比如树木、石头、玉、板砖、钢铁,而不只是不锈钢。对材料本身的阅读出于我的天性,但我更在意材料所能表达的意义。”

      走过许多迷宫式的路

      史金淞还未上大学就有运动造型的石膏雕塑参加过展览,那是1986年武汉市一个美术馆的开幕展。在校读书时也参加外面的展览,如1992年在杭州举办的首届青年雕塑家邀请展,他的参展作品是用铁丝线来虚构一个“虚空间”。大学毕业后,他自称其创作转向了一种写意式的创作,用板材做具有水墨风味的作品:努力不用塑造,而是像水墨在纸上留下晕染的痕迹一样,让钢板、铜板在高温下变形。他的创作所追求的,一是人文的表达,二是视觉语言的探索,那时就偶尔用不锈钢。

      他还说,在创作中走了许多迷宫式的小路,不断地转。他认为那是成长行进中的必然状态。他认为,目前,中国艺术的价值系统、艺术体制都在探索中,艺术家和批评家都在未知的状态,所有人都说了不算,什么都是可以探索的,大家都在走,就像他那样一直努力不定型。

      史金淞,1969年生于湖北,1994年毕业于中国湖北美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武汉及北京。先后举办过2006年的《哈克龙-2007新产品发布会》、《哪吒婴儿用品》与2008年的《华山计划》、《琰:史金淞新作展》、《哪吒2008—婴幼儿用品》与《自定义》等个展,参加过2003年在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的《中国,怎么样?》、2005年在伯尔尼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麻将》 以及2006年第六届上海双年展《超设计》等群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