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勇
第15届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峰会以及东盟与对话国系列峰会,在积极推进“清迈倡议”多边化机制、推动区域外汇储备库的有效进展上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笔者认为,东亚区域外汇储备库的建立具有国际战略意义,应尽早运行。
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是亚洲区域内国家发生外汇危机时提供紧急资金援助的装置。也就是说,在东盟10+3各国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等支援体系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支援制度的基础上,又新增了一个可以稳定外汇市场的保护网。当发生金融危机时,储备库以借贷方式向出现流动性困难的成员提供资金帮助。可以说,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占据三分之二的亚洲国家,决定筹建区域外汇储备库并加强金融、货币领域合作,本身就具有遏制外汇投机势力攻击的效果。
今年2月22日,于泰国普吉岛召开的东盟10+3特别财长会议决定,将筹建中的区域外汇储备基金规模在去年10月决定建立的800亿美元基础上再进一步扩大至1200亿美元,这显示了本地区加强金融合作的迫切需要和强烈意愿。5月3日,中国、日本和韩国在印尼巴厘岛就三方对筹建中的自我管理的区域外汇储备库的出资份额达成共识。在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的全部1200亿美元中,除了东盟10个成员国分担的240亿美元(20%)之外,三国财长就剩余的960亿美元展开谈判,最后决定,中国和日本分别出资384亿美元(各32%),韩国出资192亿美元(16%)。上周日,在第十二次东盟10+3领导人会议上,各国领导人批准了10+3财长今年5月通过的这个协议,并就份额分配、出资形式、贷款额度、决策机制、本地区经济监测机制等要素达成共识,1200亿美元的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有望在今年年底前得以实施。
如今,区域合作已成全球性的发展趋势,在10+3的范围内推行区域经济金融合作,名正言顺,加速推进外汇储备库进展的条件也已成熟。如果再次发生类似十多年前那样的金融危机,外汇储备库将有能力使亚洲国家依靠自己的力量摆脱危机,避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寻求援助。因为,储备库为东亚国家提供了应对危机的一条新渠道,而且,在这个新路径中,危机国可利用的资金比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多,也比其双边互换的资金规模大,可以利用更多的资金应对危机,从而提高危机救援的能力和有效性。更重要的是,众所周知,国际货币合作的方式有国际融资合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建立联合汇率机制、建立单一货币区等多种,而迄今东亚金融合作的实质内容,不过处于国际货币合作的初级阶段——国际融资合作。共同外汇储备库标志着东亚金融合作发展到了第二阶段,但仍然停留在如何建设防范金融危机机制的层面上。从长远看,如果东亚地区能够如同欧洲那样,不断深化金融合作并走向单一货币区,必将对整个国际货币体系产生深刻的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国家深刻反思,吸取教训,认为应该积极推进区域金融合作,共同致力于建立区域资金救助机制,以克服危机发生时融资困难、救助不及时的问题。2000年5月在泰国清迈举行的10+3财长会议通过了“清迈倡议”,决定建立基于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区域救助机制。到目前为止,中国已与一些国家和地区签署了6份总额为235亿美元双边货币互换协议,6份总额为65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货币互换协议,丰富了区域金融合作的内容和形式,增强了地区资金救助机制的作用。区域双边货币互换机制的形成,标志着本地区资金救助机制的建立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体现了东亚地区的合作决心,对维护区域经济金融稳定具有重要影响,在国际社会也产生了巨大反响。
东亚文明圈具有自身独特的思想、道德与价值观,这是亚洲特别是东亚区域外汇储备库机制成立的文化基础。儒家文化倡导集体主义、“社会理性”,强调社会整体利益。这种价值观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它可以在未来的世界里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共同的文化基础,使得外汇储备库机制运行效率能大大提高。
当然,尽管东亚1200亿外汇储备库将建成,但是仍不能忽视其复杂的运行环境。首先,我们必须面对一些尚待解决的实质性难题。与欧盟不同,亚洲国家缺乏政治认同感,并没有共同的政治目标。因此,亚洲主要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改善,而这恰恰又是国际合作的难点。其次,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机构在管理外储基金,一旦面临金融危机,由谁来动,怎么调动,各个国家调度多少等等,都是很复杂的问题,解决起来并不轻松。另外,涉及一国外汇储备权的让渡问题,各国汇率不仅由市场因素决定,还与各国资金流动、外汇政策有紧密联系,这涉及各国金融政策独立性。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亚洲又确实需要推出一个独立的危机合作机制,以加强地区间金融联系,但当前操作起来还存在一定的困难。目前,10+3财长已同意成立一个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区域外汇储备库的监督机制搭好框架,但有关人员组成和运作细则仍待商定。希望上述问题能在今年年底区域外汇储备库开始运行之前有所突破。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高级培训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