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路演回放
  • 9:公 司
  • 10:公司纵深
  • 11:公司前沿
  • 12: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13:调查·区域
  • 14:专版
  • 15:信息披露
  • 16:专版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市场中人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2009 10 29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专栏
    等着瞧吧
    美元还远未跌够呢
    货币政策别匆忙从紧但需结构性调整
    完善长期经济“稳定器”才是根本
    拜拜啦,美元
    先计算一下你的喜好程度!——经济学的心理学传统之六
    创新何不也“代工”?——上市公司知识产权讨论系列之六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完善长期经济“稳定器”才是根本
    2009年10月2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马红漫
      ⊙马红漫

      

      去年下半年为了应对急剧恶化的金融危机影响,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大量鼓励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房地产和汽车行业当然占了很大分量。这些优惠鼓励措施均以今年年底为执行期限。眼看限期快到,这些措施究竟该按期退出,还是延续使用,却产生了争议。

      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讨论和争议其本身意义并不大。事实上,在政策出台伊始就规定了一年左右的实施年限,注定了这些政策措施本身是定位于短期成效,而并不属于长期可持续的范畴。正因此,短期措施到了实施时限,理应按规退出。

      而从相关措施实施的具体环境背景看,一年来国内国际经济和产业状况均已有巨大变化,这也决定了刺激政策退出的客观必然性。就以汽车和房地产为例,时过境迁,当下这两大产业不仅已走出了当初的低迷,甚至已有癫狂过热的迹象,房地产市场表现尤甚。今年年初以来,全国各地的房价齐齐飙升,一些地方的房价累积涨幅超过了50%,绝对价格甚至远超历史峰值。在这其中丝毫看不出经济危机冲击的影响,反而成为社会高收入群体、投机资金的乐园。如果在此背景下仍然延续一系列优惠的财税措施,其实质就是让公共财政资金去补贴高收入群体和市场投机行为,显然有悖于公共财政平衡社会收入的基本宗旨。

      汽车行业也同样如此,从年初开始全国车市就是一片旺销。其中不仅受惠于政策的1.6及以下排量汽车销量猛增,而是几乎所有的大排量、高档车型都处于热销当中。这就导致本来侧重鼓励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指向性被弱化,政策力图引导的结构性优化效果其实并不明显。从这个意义上说,既然汽车市场需求就已相当旺盛,而相关的税收政策效果差强人意,那么至少该选择尝试调整政策。

      事实上,当下针对汽车、房地产等刺激政策所表现出的局限性,理应引起更深层面的思考。从应对金融危机的角度看,为迅速扭转经济下滑的局面,集中出台一些短期刺激政策无可厚非,但是短期性调控政策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那就是极有可能过度加大相关行业的波动幅度。房地产业最为典型,刺激政策本来不过是为了避免低迷、保持行业稳定,但结果却是让房价涨幅一发不可收拾,由需求低迷直接走向价格过热。就在当下,类似的波动放大问题也极有可能会再度出现。由于市场预期年底前优惠政策就将取消,所以不排除在年内最后两个月出现一波集中抢购潮,最终进一步加剧市场波动。

      当前核心的问题在于,立足于长期经济稳定的政策措施处于缺位之中,致使调控部门不得不依赖于短期政策。就以素有经济运行“稳定器”之称的财税体制来说,目前国内的体制建设就存在明显的不足。从理论上讲,透过累进税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财税政策能够有效地发挥出经济自我稳定的功能。一旦经济过热,就将触及高税率从而发挥遏制作用;如果经济衰退,社会保障救济体制能够避免经济问题向社会问题蔓延,从而稳定社会运行。而目前在国内,不仅相应的政策措施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些短期性的诉求反而可能会负面影响其稳定职能的发挥。同样以财税体制为例,鉴于金融危机导致财政收入状况恶化,近期相关部门明显加大了税收征管力度,对以往偷漏税款的高发领域,比如车贴等都开始实施严查。尽管这一措施本身属于合规监管,但是却有可能加大企业和个人的支出负担,在整体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财税政策还是应以反哺经济实体为宗旨,否则,具体的政策效果未必有利于促进经济复苏的最终调控目标。

      除此之外,长期经济稳定政策还应该包括合理的收入再分配政策、企业危机救援政策计划、金融机构互助协议等等。从成熟市场经验看,市场自身的稳定功能虽然效果略显缓慢,但是所能创造的需求真实可信,并且不会导致经济运行从一个极端迅速走向另一个极端。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恰恰容易出现经济由衰退迅速转向过热的问题。依此而言,逐步摒弃短期刺激政策,转而完善长期的经济“稳定器”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作者系上海第一财经频道主持人,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