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邱家和
拍场追踪
中国嘉德推出命题性专拍“西风东变”
嘉德今年秋拍的书画部分,除了常规专场外有一个“西风东变——特立独行的二十世纪中国水墨先行者”特别引人注目。这个专题以留学法国的徐悲鸿、林风眠、吴冠中,留学比利时的吴作人,留学日本的高剑父、朱屺瞻、关良、傅抱石、丁衍庸以及两位无固定留学经历,而个人经历及创作深受影响的刘海粟和方人定等十一位画家为主线,通过他们的水墨画创作和个人的艺术理念,来回顾西风东渐时他们对于水墨画的变革和改造,希望籍此帮助藏家深入地梳理中国水墨现代转型的历史脉络。
在肇始于19世纪末的出洋取经的“留学潮”中,就出现了对西方美术的学习和引进,由此开始直到新中国建国,一代代学子留学归来,涌现了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颜文樑、高剑父、关良等一代大师。他们不仅让油画、雕塑等西洋美术画种在中国落地生根,还引入了现代美术教育,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在中国传统水墨领域中别开生面,带来了中国绘画传统千年未遇之大变局。
林风眠强调“中西融合”,他试图以西方现代艺术的观念来切入中国绘画,在淡化了传统笔墨观念的同时,却开启了对于诸如形式、材料以及视觉性的关注,成为了中国画向现代转型的重要例证;吴作人的创作往往以大写意的笔法笔触来勾勒出豪放的气势,讲求笔墨的变化与趣味,又借助浓淡不同的墨色来表现动物的躯干和体积,融会了西画的写实功底;傅抱石将传统中国画的有限题材内容拓展为“建设新貌”、“革命历史纪念地”、“祖国山河”、“毛泽东诗意”等,大大拓宽了传统中国画的审美领域,将传统笔墨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将清新的生活气息与灵动的笔墨气韵相融会,将民族传统画法与西画的色彩、构图、透视相兼容的独特面貌;吴冠中强调艺术与社会之间、艺术家与审美对象之间必须通过形式的提炼与升华,从而表达出艺术家对于自然的审美敏感和对于艺术的形式敏感,他在东西方之间探求某种智慧的均衡,顽强探索个性化、现代化、民族化的中国艺术新方向。
学者点评
华天雪:大师之“变”利弊互现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近现代美术研究室主任华天雪,是近现代中国美术史的博士。她承认20世纪“海归”大师的水墨创作给中国水墨画坛带来了巨变,但对他们的创作成就却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抱着科学救国的宗旨
她首先指出,中国近现代水墨发展有个背景,那就是中国要民族自救,要与西方抗衡,要自强,如康有为等人认为,西方的强是因为他们科学发达,所以要学西方的科学,在美术领域就体现为写实,要改造中国画。
她表示,这些出国留学的艺术家,有的出去前画过水墨,有的出去后才开始画,如林风眠。他们抱着共同的目的:改良中国画。如高剑父,去日本前先去了澳门,看到非常写实的西画,就有了以此改造中国画的想法。他们都在寻找什么东西可以借用,要借鉴西方的方法,目的就是改造中国画。
回国后带来巨变
她还不是,他们回国后开办新式美术教育,带回来新的教育体制,改变了中国画传统的师徒授受的方式,也使传统的技法、画理等受到冲击。在他们新建的学校里,学生学焦点透视、学人体解剖、进行写生训练等,使中国画家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其影响是根本性的,对当时的中国画坛冲击很大。
变革结果利弊互现
她表示,当时的中国画坛可分为两大类:传统型与中西融合型。那些海归艺术家的水墨创作属于后者,是古典中国的变异型态,呈现最丰富的面貌与多元取向,至今仍占主流地位。他们带来的变化,好处是引发艺术家自由创作,带来主题、题材、材料、技法等方面的创新;弊端是中国画边界变得模糊,消解了中国画的特点,对特定技巧放松了,如出现了不讲究笔墨的吴冠中、蔡小松等。
她强调,如果缺乏中西两方面的深入造诣,那些海归大师所倡导的变革就不会成功。她认为仅此一例的成功是林风眠与徐悲鸿,前者是西体中用,后者是中体西用,但都能上升到精神、审美的层面。而其他艺术家的艺术成就都有待商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