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财经新闻
  • 5:公司
  • 6:市场
  • 8:书评
  • 10:信息披露
  • 11:路演回放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热点
  • T4:艺术财经·专题
  • T5:艺术财经·焦点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2009 10 31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T1版:艺术财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T1版:艺术财经
    吕澎用新世纪10年当代艺术展发声
    新买家vs策展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新买家vs策展人
    2009年10月3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邱家和
      ⊙本报记者 邱家和

      

      最近,“新买家”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上期本报专访,香港苏富比亚洲当代艺术的负责人林家如谈到了他们最近两季大拍出现了“新买家”的动向,还特地强调其中许多是内地买家。这期本报专访中,北京保利执行董事赵旭也谈到了“新买家”,还透露了他们的长期客户因为“偶然的原因”成为香港苏富比的“新买家”的内幕,似乎证实了林家如指出的动向。

      其实,本报对“新买家”的报道可以追溯到今年春拍,北京匡时的总经理董国强首先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提到了那些“新买家”。只是当时他们痛下杀手的还仅限于中国传统水墨与经典油画作品,因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形势在那时还不明朗,许多“新买家”对其还是采取观望态度。现在,经过今年春拍与上半年的巴塞尔博览会,再到前不久圆满落幕的香港苏富比秋拍,“新买家”似乎已不再观望,他们大手笔杀入当代艺术,使市场发出了明确的反转信号。赵旭还表示,随着“新买家”的介入,当代艺术的市场重心也会转移到中国内地来。

      值得注意的是,“新买家”的出现一方面使艺术市场人气回升,进入新一轮市场景气周期,但也表明当下的艺术市场仍然是一个资金推动型的市场。有心人不难看出,“新买家”虽然从入场时机而言很有冒险精神,但他们所选择的投资对象却如林家如所指出的是“蓝筹股”,也就是名头大、价格昂贵的“经典”。这种在传统绘画与经典油画中屡试不爽的做法,在当代艺术领域却未必靠得住。因为当代艺术尚未经过时间的淘汰,变数太大,风险太高。

      新买家固然有钱,可以出高价,也可以为市场带进来许多热钱,但对付当代艺术,光有钱却还是远远不够的。这就引来了众多策展人。如果说“新买家”的武器是资本,那么,策展人的武器则是学术。眼下,那些策展人也纷纷挥动学术之剑闻鸡起舞了:前不久,一度偃旗息鼓的北京佩斯画廊就大张旗鼓地举办了张晓刚的新个展;与其同时,俞可在中央美院美术馆策划了“2009全球艺术收藏论坛”的特展《碰撞》;此刻,兼有策展人与当代艺术史专家身份的吕澎,也出面组织了一个工作量仅次于全国美展的。

      人们自然要问,做学术就离不开钱,而钱也离不开学术的支撑,新买家与策展人会不会好好合作一把呢?这不是利益共享的大好事吗?问题是,学术要和资本争夺话语权,但在利益面前又往往作绕指柔,丧失了独立性与价值。吕澎说能预见艺术新动向的当代艺术家总是少数,其实,能创造学术价值的策展人与能名利双收的新买家同样也是少数。不过,新买家毕竟砸进了真金实银,策展人也毕竟拿出了一个精心准备的文本,循着他们努力的轨迹,也许能帮你找到真理和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