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观点·专栏
  • 5:公司
  • 6:市场
  • 7:市场趋势
  • 8:开市大吉
  • 9:上证研究院·焦点对话
  • 10:股民学校
  • 11:信息披露
  • 12:路演回放
  • 13:数据大全
  • 14:数据大全
  • 15:数据大全
  • 16:数据大全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封面文章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基金投资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专户
  • A8: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0:基金·研究
  • A11:基金·海外
  • A12:基金·互动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理财·热点
  • A15:理财·案例
  • A16:基金·对话
  •  
      2009 11 2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9版:上证研究院·焦点对话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9版:上证研究院·焦点对话
    “十二五”:从三条主线推进三大改革
    中国经济需直面
    内外部环境三大裂变
    发达地区“十二五”
    改革五大问题
    “十二五”改革两大特定背景与思路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经济需直面内外部环境三大裂变
    2009年11月0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亚夫
      ⊙亚夫

      

      “十二五”规划的前期调研工作早已开始。内外部环境的三大变化,是影响“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基本面与政策走向的重大问题。这三大变化,一是与发达经济体的关系,二是与其他经济体的关系,三是自己内部各地区、各方面之间的平衡关系。而在这三大变化下,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变化,是经济思想的变化。这一点也许不太为人注意,但是对投资界来说,则需要提前研究、早作应对准备。

      首先来看内外部经济环境的三大变化,都有哪些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其一是与发达经济体的关系,主要是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关系,都在发生哪些改变,并朝哪个方向发展。从近10年的贸易数据看,中国与发达经济体的贸易关系一直保持着货币形式上的不平衡关系,也就是巨额贸易顺差关系。据统计,2001年中国的贸易总差额是225.5亿美元,2008年是2954. 6亿美元,8年间增长超过10倍。其中,最主要的是对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差额。

      为什么精于计算、擅长金融游戏的发达经济体,会默认这种局面呢?一是因为中国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价廉物美,对抑制其内部通胀、稳定老百姓的生活有实质性影响;二是所有的货币总趋势都呈贬值状态,因此,即便中国人赚取了大量外汇,甚至希望通过购买外国国债来保值增值,但实际结果顶多只是降低了一些损失,并不能占多少便宜。三是在较早前,中国经济的总量和外汇储备规模都还很小,并不能构成对全球经济与金融市场的主导性影响。因此,维持这种货币形式上的不平衡关系,对他们是利大于弊。

      但是到了2005年,当中国的贸易总差额超过1000亿美元时,情况就不同了,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对中国的施压日益频繁起来。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一是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以及已经成为美国大债主的事实,早晚要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主导性影响。二是当中国经济在总量上即将成为世界第二时,这种货币形式的不平衡很可能迅速转化为经济竞争中的特殊优势。因此,通过“再平衡”来调整与中国的经济、贸易、金融关系,就成为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头等大事。这就是外部环境的第一层变化,也是具有主导性意义的变化。

      其二是与其他经济体的关系,主要是与新兴经济体和富资源经济体的关系。从这几年的贸易数据看,尽管与发达经济体的贸易仍然是主轴,但是中国与其他经济体之间的经贸关系,无论从总量上还是在结构上,都有不少改变。有许多新的因子在里面。比如,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和富资源国家与地区的关系,正呈现出更多的互补、互动性,而不是简单的同质竞争。特别是积极开展双边与多边合作、创造共赢局面的做法,正在改变中国在全球的资源配置与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结构。换句话说,中国与其他经济体的经贸关系,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在发生改变。这将对调整内外部需求结构有深远影响。

      如果说,中国与发达经济体和其他经济体之间的关系,在“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间如何实现“再平衡”,是一个问题,那么,中国经济的内部平衡关系如何实现,就变得更为棘手和突出了。因为中国的内部需求,现在已经成为既影响内部平衡又影响外部平衡的重要因素。

      这就是第三大变化,中国经济的内部平衡关系将朝哪个方向调整的问题。有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经济从主要依赖外需转向主要依靠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有10年左右的过渡时间。说法不无道理,但是仅仅从生产和贸易环节来看问题,恐怕是不够的。

      从中国的情况看,内部不平衡表现在方方面面。其中最关键的是,多年来从点到线,推行的让一些地区先行先试、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非均衡发展模式。这种增长模式在特定时期,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确实是很明显的,但也遗留了一系列问题。如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不同社会阶层的分配差距等等,盘根错节都纠集在一起。

      现在,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有一个纲举目张般的抓手。这个抓手是什么呢?就是突破过去的“点状”与“线状”的局限,由线到面,推进网格状发展。从目前的情况看,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各个地区都有不同形式的探索,这个趋势正在形成。如果按经济规律办事,统筹得当,在可预见的时间内,有效扭转内部失衡的痼疾,还是有希望的。

      这就不得不谈到深藏在三重变化之下的一个根本问题,也就是发展思路或经济思想问题。无论是国际上讲的再平衡也好,还是国内讲的调结构也好,核心点在哪里呢?就是要从非均衡发展转向均衡发展。而均衡发展,均什么,衡什么,都是“十二五”及未来三十年回避不了的问题。对这些新问题的研究,或许需要跨出经济学范畴,从社会、人文的角度进行全面考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