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桤伦(中信银行博士后工作站)
在“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国际银行业遭受重创,国内银行业也难以独善其身,利差收窄对银行盈利能力形成巨大压力,传统的“以量补价”的经营策略面临巨大考验。
种种迹象表明,世界经济已经度过“最坏的时期”,步入“后危机时代”,这为中国银行业发展既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赋予了难得的机遇。
银行业是中国金融的主体,是中国经济的命脉部门,银行稳则经济稳,经济稳则天下太平。在当前复杂的环境下,中国银行业必须认清形势,在风险管理理念、体制、技术上实现新的突破,在经营战略、业务结构和管理体制等方面作出相应转变,政府也应进一步加强监管,创造有利于银行发展的环境。
一、重新审视并制定转型战略
当前推动银行转型的力量主要是净息差收窄、公司债的启动和利率下行等因素,中国银行业传统上依靠资本消耗的增长模式已经走到尽头。我们需要从这场危机中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把握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脉络,增强战略转型工作的前瞻性和决策的系统性,尽快寻找一条高效、资本节约型的发展道路,切实提高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强化风险管理
要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水平,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制定和实施明确的风险战略,强化政策制度和风险文化建设。在银行各业务条线之间要建立“防火墙”,隔离不同业务间的风险,防止局部的风险蔓延成为系统性风险。积极开发内部评级系统,全面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依靠风险量化技术,对风险与收益进行量化管理;开发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风险的全过程的动态、实时监控。完善内部审计管理体系,构建科学、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模式,严格实行分级授权、分级管理制度,完善集体议事制度,完善岗位自控、部门互控、稽核检查等防线,确保内部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
三、加强资本管理
要高度重视对经济资本的科学管理,自主地用有限的资本制约银行规模的无限扩张,加快运用RAROC或EVA等风险调整收益的方法,强化分支机构对风险资产的自我约束,强化资本有限性和有偿使用的观念。面对经济不确定性条件下的信贷超高速增长,商业银行应更加注重效益、质量、规模的协调发展,注重长期资本管理,提高银行资本质量及压力时期的缓冲资本准备,避免重蹈欧美银行的覆辙。通过建立内部风险模型测算出银行经营活动面临的潜在损失,并综合考虑监管要求、股东回报和承担的风险等因素后,估计银行需要的资本总量,恰当选择次级债、混合债等资本工具,在资本配置过程中保证资本被分配到最能发挥其作用的领域,并将风险调整业绩衡量与奖励挂钩。此外,还应当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信贷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电子化平台的建设,加强各个领域技术的协调性、一致性,为实施科学的银行资本管理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
四、优化盈利结构
在当前复杂的形势下,要通过优化资本配置引导业务健康发展,通过发展零售业务优化业务结构,通过发展中小企业客户优化客户结构,通过发展中间业务调整收入结构,通过降低风险资产比例、提高主动负债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具体而言,在客户选择上,对公业务从主要依赖大型公司客户逐步向优质大中小客户协调发展转变。在资源配置上,从以规模主导的经营模式向以经济资本管理为中心、真实利润为主导的经营模式转变;在业务结构调整上,从以对公业务为主的业务结构向对公和对私业务协调发展的业务结构转变,在公司业务和零售业务、大公司业务和中小企业业务之间形成相对平衡的业务结构,通过产品创新、渠道整合、联动营销等方式实现业务的协调发展;在收入结构上,从传统风险收入为主体的盈利结构向以风险收入和收费收入并重的业务结构转变。只有加快商业银行业务、客户、产品、行业和区域结构调整,才能最终建立起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五、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提高创新能力
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识别、计量检测、控制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将创新活动的风险管理与其他传统业务的风险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制定和严格执行有效的风险管理程序和风险管理措施。要从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出发,完善创新的组织机制,强化创新支持保障体系。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强化综合化、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通过引进和开发等多种途径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创新。要培养一批具有灵活市场反应能力的干部员工,能够及时了解、满足客户的需求,设计市场需要的产品。做好内部转移价格和内部合作考核工作,理顺前台销售、中台研发和定价、后台部门之间的协作创新流程。稳步推进综合化经营,开发跨市场、跨机构、跨产品的金融业务。
六、加快国内监管改革
经过这次金融危机的检验,应该说,中国银行业的监管还是比较理性和审慎的,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为此,要更新监管理念、健全监管制度。不但要考虑金融监管的要求,也要兼顾被监管对象的利益,找准监管切入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完善监管措施、区别对待金融衍生业务。改变重事前准入、轻事后监管的“严进宽管”模式。除对需要审慎发展的投机和虚拟性较强的金融创新业务实行审批制外,大量的业务准入可以通过建立后监督控制机制,实施动态监控,集中防范创新业务的系统性风险。同时,坚持严格的跨业监管、跨境监管,确保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内控体系改进能够与金融创新和市场变革同步。优化监管环境、提升金融消费者认知能力。既要明确“一行三会”的功能和职责,避免监管交叉和监管重叠,又要适应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通过联席会议等方式完善金融创新监管协调机制,避免监管空白和监管缺位,不断增强监管的敏感性、及时性、专业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