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广告
  • 4:焦点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能源前沿
  • 12:上证研究院·行业风向标
  • 13:专版
  • 14:专版
  • 15:信息披露
  • 16:市场中人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市场趋势
  • A5:市场评弹
  • A6:数据说话
  • A7:财富眼
  • A8:路演回放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2009 11 12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专栏
    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 农行有什么新思路
    超高房价折射中国经济结构大问题
    当务之急仍是弥补市场短板
    黑中介差价一吃几十万
    上海迪士尼会比香港幸运吗
    俄罗斯华商的一场噩梦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当务之急仍是弥补市场短板
    2009年11月1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熊锦秋
    ——有关股市是否需要加强宏观调控的探讨

      ⊙熊锦秋

      

      因为一些国家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加大了政府对虚拟经济的干预救市力度,国内一些学者据此也强调政府对股市的干预和调控。笔者认为,A股市场机制发育还不完善,当前情况还应更多考虑完善市场机制并发挥其作用,似不宜强调政府干预。

      对股市而言,市场机制,除了朱从玖不久前提到尚需进一步健全的信息披露机制、公司治理机制、自律机制、定价机制和法制机制外,交易机制(比如涨跌停板制度)、交易所交易监控处置机制、管理层对市场主体的监督处罚机制等也应纳入,这些机制都是市场得以有效运行和发挥作用的前提。

      股市宏观调控,主要是指政府为控制市场风险、维持市场秩序而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对股市的调控,手段主要包括货币政策、财政税收政策(比如印花税)、类平准基金的进出、大小非流通等股市专项政策等。宏观调控一般具有宏观性、政策性、针对性、时效性、突然性等特点,其作用机理主要是从宏观上改变股市供求关系、或在市场敏感期对投资者交易心理施加影响等。

      确实,股市作为虚拟系统,常常因为股价波动过于剧烈而导致股市秩序混乱,陷入人们常说的“市场失灵”,人们担心由此引发整个金融秩序和经济秩序的混乱,而这正是对股市实行宏观调控的理由。

      但是,市场何以会失灵?笔者以为,更多还是因为市场机制不完善所致,如果市场机制完善,泡沫等风险就难以产生。比如由于交易所交易监控机制、监管层监督处罚机制尚有漏洞或形同虚设,使得操纵盛行并引发泡沫风险;若实行股票交易顶板价制度并加强对操纵行为的精确打击,就能将泡沫风险限制在可控范围内。再比如,公司财报造假引发市场风险,目前多数国家通行做法是由上市公司聘请会计公司做外部审计,此类雇用关系,使得会计公司更愿帮上市公司掩盖造假缺陷而不是在审计报告中公正指出疑点。纽约大学乔斯华·罗恩教授曾为此建议:由上市公司向保险公司购买“财务报表险”,再由保险公司出资聘请会计公司审计,以解决会计公司独立性问题。可以说,解决问题的根本,还是弥补市场机制缺陷,政府宏观调控或可应急,但若不从市场机制解决问题,制造风险的源头和机制犹存。

      防止股市堕入无底深渊、从而维护正常经济秩序,通常被认为是股市宏观调控的一大功效,但笔者认为,股市即使没有宏观调控,也能自己找到底部。股票虽是独立于真实资本之外进行独立价值运动的虚拟资本,但它的虚拟性并非绝对,而是有限的,对应或代表着一定实物资本额和股东权利,其交易价格也会以此为基础波动。比如,某公司今年将发放上个财年赚取的每股1元红利,而现在股价只有1元,在通胀形势不明显条件下,股票肯定遭哄抢,也就是说在1元之上的某个价位必然找到其合理底部。当然,如果经济环境不稳,影响投资者对货币和股票的估值,股价底部就需重新确定,但也肯定有底;此时更需宏观调控的应是实体经济,而非股市,股市只是表象,实体经济才是根本。

      回顾中外金融史,政府往往难以通过宏观调控来获得所期望的结果。在A股市场,大资金与小资金的博弈更是贯穿始终,大资金为增加获利机会更乐意频繁制造大幅波动。假如政府把“慢牛”作为股市宏观调控目标,那么既然慢牛可期,短期内卖出者将大为减少,大资金就会顺势大幅拉抬,筹码分散后又会大幅下跌。虽然政府可按阿瑟(Arthur)所说对市场施予“不是一只沉重的手,也不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而是轻轻推动的手”,但股市有其自身运行规律,想通过日常宏观调控达成政府所期望的慢牛结果,其所需高超调控技术,恐怕世上也难有。

      在目前的政策市中,社保基金抄底逃顶就已引发“与民争利”质疑,如果再加强宏观调控,将股市引至“政策依赖市”,那么由于市场中不同投资者获取政策信息的渠道千差万别,由此更将引发社会不公。

      凡此种种,在股市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当务之急仍是弥补市场短板,尽全力解决诸多机制缺陷的问题。

      (作者系资深经济研究人员,现居河北秦皇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