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央行发布经济数据,信贷数据总是备受关注。传统意义上,通常会把信贷投放等同于市场流动性,因此很容易把信贷数据作为市场的风向标。信贷投放激增,意味着市场资金面相对宽裕,市场向好的概率就自然大一些。这一点可以从年初以来的信贷投放数据得到验证,仅上半年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就高达7.37万亿元,对应的上证综指也较年初上涨了62.53%。
但事实上,信贷数据是担负不起市场风向标这个重任的。
央行刚公布的10月信贷数据很能说明这一点。
就在市场预期全年信贷投放将首次超越10万亿元之际,10月人民币贷款仅新增了2530亿元,不仅为年内以来的低点,较9月也环比下降了2640亿元。市场对此一时难以理解,甚至将此看成货币政策即将转向的信号。毕竟外围经济体已经开始在考虑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问题了,澳大利亚央行甚至连续两次加息累计达50个基点。
对此,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呢?
首先,不能忽视季节性因素。统计数据显示,每季度首月的贷款投放通常偏低。比如,三季度首月信贷投放3560亿元,为季度内最小值,二季度首月人民币贷款也仅新增5920亿元,同样低于8、9月的增量。10月为四季度首月,新增贷款低于预期自然不难理解。当我们在分析9月进出口数据超预期之际,就发现了9月因为中秋假期的原因,较去年同期多了两个工作日。因此之故,在审视10月信贷数据之时,还不能忽略“十一”长假的因素。
其次,信贷数据不应只看数量而忽视结构。分部门情况看,居民户贷款增加了1576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954亿元。表面来看,信贷投放流入企业的并不多,大部分为居民户增加的贷款。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10月楼市、车市异常火爆,于是居民户短期贷款增加19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386亿元。企业新增的954亿元贷款中,剔除掉票据融资减少的2039亿元,实际中长期贷款增加2725亿元,两者合计新增中长期贷款约4110亿元,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显然并未减弱。
最后,M1与M2剪刀差的继续扩大,也不能简单理解为资金活期化趋势的延续。10月末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0.75万亿元,同比增长32.03%,实际较上月末增加了5800亿元,不仅为近年来之最,而且考虑到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仅增加954亿元,M1的高增长显然不是直接来源于贷款投放,比较合理的解释,是企业效益得到了显著改善,这也可以从统计局数据中得到验证。10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1%,环比增长0.8%,这应该对M1的高增长构成了有效支撑。而10月M2仅增加800亿元,比M1的增量少很多,主要原因就在于居民户存款减少2500亿元。存款的搬家很显然是冲着打新股,或者直接转化为证券账户保证金余额。
不能把信贷数据作为市场风向标,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就反映市场流动性的资金面指标,除了贷款外,还应该包括外汇占款。在上一轮景气周期中,虽然央行不断通过加息或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回收流动性,但外汇占款却因人民币升值预期大幅增加,即便央行对商业银行信贷实行窗口指导,流动性仍然支撑了A股上涨至6124点的高位。目前,人民币因长期盯住美元,积累了大量的升值动能,一旦按照市场预期释放,那么必将带来超越信贷投放的市场流动性注入。因此,即便是10月2530亿元的信贷投放,也足以支撑市场的向好。
(作者系中国银行私人银行(深圳)投资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