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初,中国股市最低迷的时候,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杨鶤在中期投资策划报告会上乐观预测道:“5到10年之后,中国的股市规模有机会膨胀5倍,达至20万亿”。当时,很多人都将这一判断视为天方夜谭,然而招商证券却依然按照自己的节奏坚定地实施既定战略,并加快推进IPO上市的各项部署。
而今,五年不到的时间,中国沪深股市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23.57万亿,而期间最高时曾冲破过41.85万亿。杨鶤的乐观预测提前变为现实;与此同时,招商证券IPO上市也尘埃落定,11月12日,招商证券A股首发上市发行价确定为31元,成功募集资金111.15亿,成为五年来第二家IPO上市的证券公司。
招商证券成功IPO之后,将会奉行哪些新的战略?杨鶤对未来市场的走势又有哪些新的判断?本报记者就此对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杨鶤进行了专访。
记者:招商证券在IPO上市后的公司战略及发展重点将有何变化?
杨鶤:首先非常感谢投资者对招商证券的信任和支持,正是因为投资者对我公司的信任,公司的发行价才能定到31元,这对招商证券既是荣誉,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招商证券始终将“成为产品丰富、服务一流、能力突出、品牌卓越,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能型券商”作为发展目标。
IPO之后,招商证券依然会继续坚持“励新图强,敦行致远”的核心经营理念,继续坚定地奉行以客户为中心的风险可控、创新领先、结构均衡、盈利稳定的经营模式。今后,我们会结合“后危机时代”这一大格局,对“稳健进取”经营模式进行重新审视并继续坚定地贯彻落实,争取用更优良的业绩来回报投资者。
记者:2006年您曾乐观地预测——“5到10年之后,中国的股市规模有机会膨胀5倍,达至20万亿”,您的预测提前变为了现实,您觉得我们应当怎样看待目前所处的“后危机时代”?
杨鶤:在我看来,经历全球金融危机一年后,我们目前的处境可以用“轻舟已过万重山”来形容。首先,最危险、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我们应当为过去一年中所取得的成绩感到欣喜和自豪;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我们也切不可盲目乐观,因为我们乘坐的仍是“轻舟”,而且“巴峡过后是巫峡”,前面绝非排除了险滩和暗礁的一片坦途。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出现短期的波动也就完全可以理解。这正是投资者逐渐趋于理性的表现,是好事。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市场的理性并不意味着悲观,从2009年至今来看,市场反弹速度超出了很多投资者的意料,交易量大幅提升,股东账户开户量有所增加,持续低迷的市场再次出现复苏的迹象。目前市场日均2350亿左右的交易额,已经较去年低谷时期增长了近7倍。投资者对未来市场的信心是完全可以感受到的。
记者:在IPO路演过程中,招商证券重申了“五年内成为国内最有竞争力的全能型券商”的战略目标,请问这里说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哪里?
杨鶤:初唐的虞世南有一句著名的咏蝉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在我看来,这句诗可以作为对券商如何提高竞争力最好的概括。首先,在目前的大格局下,不仅招商证券,任何一个不愿在未来的竞争中被边缘化的中国券商,首先要做的都应当是——高瞻远瞩,把握大局,重新界定和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同时,每一个券商都不应当随着股市暂时的起起伏伏而在战略上摇摆不定,而是应当始终坚持“在盈利的基础上实现规模增长”,既要避免短期利益的刺激对长期战略的干扰,又要避免盲目的粗放式的规模扩张。
之前有报道说,很多券商在成功进行巨额融资后,往往面临过量资本的使用困境、盈利能力降低等问题,而招商证券IPO募集的资金将主要用于增强公司资本金,支持业务经营发展,核心目的正是培育竞争力,确保公司“在盈利的基础上规模增长”。具体计划是:(1)做大资产管理平台,扩大资产管理业务规模;(2)加大投入发展投资银行业务;(3)进一步扩张经纪业务规模;(4)进行各类创新投资产品的探索,稳定自营业务的投资回报;(5)积极开拓直接股权投资业务;(6)增强国际业务平台的资本实力;(7)为“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新业务做好资本准备;(8)促进信息化建设,提升系统运营能力和安全保障。
记者:招商证券在IPO之后会出台哪些具体措施,以保证“在盈利的基础上规模增长”这一策略得到真正贯彻和实施?
杨鶤:IPO上市后,招商证券将继续秉持“励新图强、敦行致远”的核心价值观和“稳健经营、规范发展”的经营理念,努力扩大公司的经营规模、人才储备以及各业务的均衡发展。
公司将抓住公开发行上市这一有利的战略机遇,结合过去发展的宝贵经验,继续秉承公司一贯的优良传统,不断巩固原有业务、大力开拓新业务并发展新客户,确保“在盈利的基础上规模增长”,力争早日实现“在国内最有竞争力、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全能型券商”的战略目标,将招商证券打造成为客户信赖、社会尊重、股东满意、员工自豪的优秀证券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