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能源前沿
  • 11:调查·区域
  • 12: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广告
  • A4:机构动向
  • A5:资金观潮
  • A6:市场趋势
  • A7:市场评弹
  • A8:数据说话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2009 11 19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1版:披 露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1版:披 露
    ETF交易者眼中的ETF
    创业板业绩增长模式:意想不到的拐点
    关于支付2006年记账式(二十期)国债、
    2008年记账式(二十三期)国债利息
    有关事项的通知
    今日停牌公告
    关于2004年记账式(十期)
    等国债付息有关事宜的通知
    信息披露导读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创业板业绩增长模式:意想不到的拐点
    2009年11月1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深交所投资者教育中心

      预测纽交所蓝筹股的业绩,对华尔街的分析师们来说,虽然时有失手,但很多时候与实际结果的差别还不算离谱,但预测纳斯达克高科技股的业绩,则经常会大跌眼镜。

      这是因为,由于公司规模以及行业属性等原因,使纳斯达克公司的业绩变化,较之纽交所公司,有更强的波动性。

      iPod的暴利

      2002年、2003年,苹果公司(NASDAQ:AAPL)的净利润还在6500万美元左右,但到了2004年则突然出现拐点,该年度公司净利润一下攀升至2.76亿美元(见图1)。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就是该公司的新产品iPod(便携式音乐播放器)开始热销。iPod当年销量达到442万台,比2003年提高了370%。

      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苹果的营业收入为82.8亿美元,而2003年营业收入为62.1亿元。不难看出,苹果公司2004年净利润的增幅大大超过了营业收入的增幅。

      大多数情况下,一家公司净利润增幅大大超过营业收入增幅,则说明该公司某个产品的毛利率相当高。从苹果公司的情况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iPod属于“暴利”产品。

      iPod的毛利率也代表了很多高科技产品的特点。高科技产品的成本结构中,研发费用占了主要部分,直接生产成本并不高。如果产品热销,迅速摊薄研发费用后,就能够带来非常丰厚的利润。这一点与普通产品有较大不同,普通产品的成本结构中,直接生产成本(如原材料、人工费用等)占很大比例,这些成本不可能随着销量增加而迅速摊薄,因而,普通产品销量的增加比例往往与利润的增加比例相差不大。

      但事先洞悉某个高科技产品的成本结构,并预判它何时能够热销,销量能达到多少,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事实上,对于iPod畅销,连苹果当家人乔布斯自己都非常吃惊。这就使高科技公司的业绩变化,往往呈现出更大的波动性。

      ■

      图1

      亚马逊模式

      如果说预判iPod的销量变化,已经困难重重。那么预判一种商业模式是否能够成功,则更加玄妙莫测。

      亚马逊(NASDAQ:AMZN)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网上购物商店(以图书销售为主),在登陆纳斯达克之初,正是互联网泡沫兴起之时,公司的经营模式受到很多投资者追捧,但随着互联网泡沫破灭,一批类似亚马逊模式的公司被破产清算,加之亚马逊连年巨额亏损的表现,公司的经营模式已经被很多人否定。

      当时普遍观点认为,互联网购物的规模,不足以抵销亚马逊高昂的仓储成本及运营成本,即使乐观人士,也只是认为,亚马逊虽然能够活下去,但也只是惨淡经营,高速成长几乎是妄想。

      但到了2002年初,亚马逊公布了成立七年来首份盈利的季报,一些人开始慢慢改变此前的判断,但也只是表示谨慎乐观。因为此时,由于连年巨亏所累,亚马逊已经处于资不抵债的地步。但到了2002年中期,随着免费送货服务的推出,网购量快速增加,亚马逊持续盈利的迹象越来越明显,公司的盈利模式才再次被投资者所看好,而亚马逊也在随后的几年中,实现了高速成长。从亚马逊的案例可以看出,一种新的尚未接受长期市场考验的商业模式,其成长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而事实上,在创业板中,一些公司的核心“卖点”就是商业模式、盈利模式的创新,对这些公司来说,未来的走向难以预料,其表现也往往出乎人们意料之外。

      迅速黯淡的网景

      技术风险是很多创业板企业所要面对的首要风险。一种替代性技术的出现,技术研发失败或者新产品不被市场接受等等问题,都可能将一家原本风风火火的公司,在很短时间内拖垮。但除此之外,即使领先的技术优势,高额的市场占有率,仍然无法保证一个产品能够持续成功。

      网景公司1994年推出互联网浏览器,至1995年,网景浏览器所占市场份额超过80%。1995年8月9日,网景登陆纳斯达克。由于投资者狂热追捧,公司股价最高冲至每股120美元。

      从市场分析师到业界专家,绝大多数人都认为,网景浏览器已经具备了垄断地位,在互联网即将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市场前景不可限量。但就在1995年,微软也推出IE浏览器,并通过在操作系统中免费捆绑IE,仅仅3年后,就击垮网景,垄断了浏览器市场。1999年,网景被收购,从此销声匿迹。

      网景迅速黯淡的命运,并不是肇始于技术落后,也不是失足于市场接受程度,而是源自微软破坏性的“市场倾销”策略。网景的案例充分展示了,高科技公司及其产品“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巨大波动性,在突然出现的拐点后,有可能是鲜花,也有可能就是坟墓。

      南橘北枳

      对于成熟的,规模较大的,生产传统产品的公司来说,业绩的变化,有一定的惯性作用,进而呈现出较强的线性规律。因此,从财务分析的角度,进而结合行业、宏观经济的变化趋势,投资者在很多时候,可以对公司未来的业绩表现,做出大致准确的判断。

      但对于部分创业板公司来说,由于技术的多变性,市场的复杂性,以及经营模式的新颖性,使不确定性因素大大增加。这就使公司业绩变化的方向、幅度有了更多的可能。因此,以往应用于主板市场,并行之有效的一些分析手段、分析方法,直接套用在创业板公司身上,就可能会出现“南橘北枳”的尴尬。

      小结:创业板公司业绩更大的波动性,决定了投资者不能简单从公司以往的业绩表现,预测其未来业绩。创业板公司对内部、外部因素变化更强的敏感性,要求投资者对公司关注、研判的密度更大,那种研究后便“一劳永逸”的心态是危险的。(本文由袁克成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