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价值
  • 11:调查·市场
  • 12:公司巡礼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市场纵横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2009 11 20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8版:公司纵深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8版:公司纵深
    国家今抛储备棉
    棉价调控触动相关公司“神经”
    新建项目面临叫停
    水泥企业需清醒对待
    卫士通老总“空降”主政 华东电脑前景受期待
    公司简讯
    关联交易羁绊 通润驱动IPO遇挫或欠“独立性”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新建项目面临叫停水泥企业需清醒对待
    2009年11月2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彭友 ○编辑 李小兵
      ⊙记者 彭友 ○编辑 李小兵

      

      11月18日,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水泥、平板玻璃建设项目清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拉开了“铁腕”清理建材业项目的序幕。但记者调查发现,仍有部分公司对此事的严格性认识不够充分。

      今年9月,国务院批转了发改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涉及的行业包括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以及电解铝、造船、大豆压榨等。而18日的《通知》,则是对前期政策的细化和落实。

      但记者了解到,目前不少水泥公司对政策的印象依然停留在9月份的《若干意见》上,认为在建项目只要拿到了项目批文和开工许可证,就不存在“下马”的问题。

      然而,《通知》这次明确指出了清理范围,其中,水泥为今年9月30日前尚未投产的在建项目、已核准未开工项目(含水泥熟料线和粉磨站);平板玻璃为今年9月30日前尚未点火的在建项目、已备案未开工项目。

      “我们项目的批文和开工许可证都办下来了,目前项目正在建设之中,明年就要竣工,这样的情况应该不在清理之列。”昨日,一家水泥上市公司的人士对记者这样说。据了解,实际上,目前有多家水泥上市公司也是同样的情况,正在开建项目。如果《通知》严厉执行,这些都面临着“叫停”的可能。

      近两年来,不少上市公司都通过增发或配股的方式募集资金,投向水泥生产线项目。但按照常规,公司会在募集资金到位之前,便用自有资金开始建设,然后再进行资金置换,所以不少项目或许已经竣工投产。但记者注意到,不少企业都没有披露项目投产的“习惯”。

      昨日,一位水泥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这次《通知》对淘汰落后产能的态度非常坚决,新建项目即使不“下马”,也将导致项目投产的时间大大延缓。“对于龙头企业来讲,短期内可能受到影响,但长期来看还是有利的。”

      方正证券昨日发布的投资报告则认为,对水泥行业的限产行动是国家整顿行业产能过剩的举措,目的在于遏制过剩产能的蔓延。但目前水泥行业的复产不能完全归因于产能冲动,下游房地产的持续走好所带动的需求扩张才是根本原因。

      实际上,有些企业对于这一禁令也是暗自“欢迎”。一个水泥企业高管对记者表示,公司并不希望去某地建设水泥生产线,但碍于地方政府的情面而不得已。如果这次“被迫”停止的话,公司无疑可以“完美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