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融资
  • 11:特别报道
  • 12:广告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一周策略
  • B1:披 露
  • B4:产权信息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2009 12 1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7版:数据说话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7版:数据说话
    游资成功短炒次新股
    2900-3200点
    大小非减持意愿最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瞻:总体基调不变前提下的变
    ■软件中来
    ■数数说说
    ■实用数据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瞻:总体基调不变前提下的变
    2009年12月0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编辑 姚炯)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

      

      对于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我们认为,总体基调变化不大。由于今年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双松型政策尤其是政府投资的推动,经济自身增长的动力尚不稳固,我们认为2010年总体基调变化的可能性不大,即仍然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重点转向调结构。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因此值得关注的是政策变化,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策的灵活性会明显增加,为防过热或者保增长预留空间;二是政策力度会相应调整,为了提前防范通胀和资产泡沫,信贷投放会比今年明显收紧;三是经济工作着力点会从量转向质,调结构将成为重点。

      政治局会议并没有明确保增长、调结构和防通胀的关系。以我们的评估来看,由于可以通过调结构来保增长,同时调结构也可以防止通过平衡供求关系来控制通胀。因此就2010年的三个工作目标来看,保增长重要性下降,防通胀可能还不能下重手,唯有调结构才是真正的抓手。从经济本身发展的需要和政治局会议内容看,调结构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三个方面。需求结构:重点是民间投资和消费;产业结构:重点是三农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地区结构: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上。

      预计经济发展的具体目标和今年相比变化不大:按照惯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将提出2010年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由于这些目标更多的是一个指导性目标,表明国家希望达到目标合理值(上限或者下限),因此这些目标基本上不会有太多变化。我们预计在2009年实际经济增长率达到8.5%左右情况下,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的目标仍然为8%左右,以此来显示国家更看重经济增长质量的决心;而CPI的目标可能定在3%-4%,这是8%左右的经济增长所对应的合理值;进出口目标大概在15%左右,基本上是2010年能够达到的一个水平。

      财政方面:考虑到国家后续项目的投入,赤字规模总体会稳定在9500亿元左右,和今年基本持平。但是由于GDP增长率的提高和物价上升,赤字率(赤字规模/GDP)会下降到2.5%左右。

      货币方面:国家一般只制定年度M2目标,按照经验值估计,在GDP增长8%情况下,适度宽松的货币增长率大概在17%左右。从过去的情况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并不会制定具体的信贷投放目标。以17%的货币增长目标推算,货币信贷投放额大概在7万-8万亿元。(编辑 姚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