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创业板·中小板
  • 11:调查·区域
  • 12:地产投资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路演回放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2009 12 2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4版:产经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4版:产经新闻
    大多数棉纺企业基本无盈利
    华中电网电煤供应开始趋紧
    搞分销、建钢厂 淡水河谷上下游齐出手
    清洁生产示范项目获财政补贴
    ■产业动态
    农业部官员表示
    130亿元农机补贴实施到位
    化工业走上复苏轨道
    工信部发文杜绝电子垃圾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化工业走上复苏轨道
    2009年12月0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陈其珏 ○编辑 阮奇
      图为码头工人在对涤纶短纤进行卸货 资料图
      ⊙记者 陈其珏 ○编辑 阮奇

      

      “判断化工行业是否复苏基于两个标志:一是产值环比增加;二是需求恢复。目前看来,中国化工市场上这两个标志都已出现。”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会长李勇武昨天说。

      他是在昨天由中国国际贸促会化工分会与浙江网盛生意宝共同主办的“2009中国国际精细化工展览会”间隙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并作如上表态的。

      

      化工参展企业增加

      李勇武指出,从四季度的情况看,国内化工业产值不仅实现环比增加,更有望实现同比增长;同时,需求也出现恢复迹象,主要是国内房地产和汽车市场的复苏对化工市场有拉动。这意味着国内化工业的确在走上复苏轨道。

      化工业复苏的迹象从此次展会的参展企业数量也可看出。记者从主办方了解到,去年精细化工展的参展企业数量为300多家,今年则达到500多家。

      事实上,从四季度初开始,国内化工业就开始漫漫复苏之途。记者此前从中国化工网拿到的一份《10月国内化工品排行榜》显示,计入统计的40余种化工品中,价格上涨的有23种,占63.53%,下跌的仅8种,占20.51%,且跌势都未超过10%。

      虽然复苏明显,但是李勇武仍然提醒局部不确定因素,“冬季到来后一些化工品进入淡季,未来的不确定因素还很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传统化工品的产能过剩仍是值得国内企业注意的问题。”

      呼吁提高产品竞争力

      而对近期国内化工品在海外遭遇越来越多的反倾销调查和贸易保护争端,李勇武表示,在金融危机爆发、贸易保护主义又有所抬头的背景下,这是正常的,“我们对此不要惊慌失措,这是中国化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会遇到的。但这也提醒我们,不要把重心都放在出口型产业上,而应有所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海外对中国的反倾销外,一些跨国化工企业今年也在华倾销部分化工品。例如,在日前召开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上,协会有关高层就透露,韩、美和中东部分厂商正以极低价格倾销其有机和合成树脂产品。

      在李勇武看来,对于此类争端,首先还是应考虑协调处理。“如果动用反倾销武器,过程会比较长,也不利于正常的贸易往来。所以,我后来给韩国石化协会会长写了封信,呼吁协调解决,对方也派人过来谈判,最后双方结了‘城下之盟’,形成一个沟通机制,约定对化工品的销售价格等方面相互协调。这成为我们解决贸易争端的一个经典案例。”

      “我们也在考虑,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贸易争端也沿用类似的协商处理机制。当然,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自己也要努力降低成本,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李勇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