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26日,中国宣布“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在外界看来,在哥本哈根大会之前提出的这一减排目标是中国献给国际社会和大会的最好礼物,但同时,它也鸣响了中国进入一场拉力赛的发令枪。
对此,多数专家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均认为中国有能力完成这样一次壮举,不过前提是,中国还需要破解技术、能源结构调整、官员考核改革等多道难题。
中国可以实现减排目标
“只要努力一下,中国还是可以达到这一目标的。”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林伯强昨天向本报记者表示,中国提出的这一目标是与GDP挂钩的,因此只要降低单位GDP能耗,就能降低单位GDP的碳排放。
他指出,由于中国在“十一五”期间已制订了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那么在未来十年中,只要能耗进一步降低GDP单位能耗就能给令减排目标更加接近。而如果中国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使清洁能源占比达到15%,则减排目标有望达成。
“单位GDP的碳排放相当于单位GDP能耗乘以单位能耗的碳排放量。”据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测算,尽管未来进一步降低能耗将越来越难,但无论如何,从2005年起的15年内,我国每年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个百分点还是完全可行的,从而使2020年的“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30%-35%。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保定市低碳城市研究会会长马学禄也向本报记者表示,中国制定的这一减排目标非常及时,也应该能达到。“目前,中国正在设计一些商业模式引导减排,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的趋势也在转化,这些都有利于中国减排目标的达成。”马学禄说。
不过,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主任朱俊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仍认为目标的实现有很大难度,亟待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
需破解三大难题
朱俊生认为,之所以认为“难度大”,主要考虑到一些制约因素。在非化石能源中,水电与核电的建设周期都比较长;而风电尽管条件比较成熟,却仍存在上网滞后的问题;至于光伏则受制于成本压力。这些都涉及很多技术与理念上的难题。
“从深层次看,减排工作的问题主要包括:认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政策不配套、措施不健全、投入不到位、协调不得力。”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中国应当把分解下来的指标纳入到各级官员的考核体系中,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热能工程教授倪维斗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减排工作的首要问题还是人事。在地方官员考核上,长期以来形成的体系很难撼动,尤其是这种变动牵涉到一大批官员的升降,牵一发而动全身。